首页 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一、中国传统史学不足“当意”

字体:16+-

国粹派重国学。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国学,当首经史”[1]。而经即史,“经学还是历史学的一种”[2]。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国粹派主张国学,其主要内容就是史学。故章太炎肯定:“国粹以历史为主”[3]。其重史,不言而喻。

但是,具体地说,国粹派又将史学的社会功能,主要地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借以培养国民的爱国心。在他们看来,历史就是最可贵的国粹。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他具有历史的观念,因而能合群,进而“建国家,辨种族”[4]。失去历史的民族,是无根的民族,一盘散沙,不可能竞存于世界。章太炎十分形象地将国民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比作庄稼,而将民族的历史则比作庄稼赖以扎根和吸取养料的沃土。他说:“仆以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5]。这就是说,唯有历史才是保持民族凝聚力无可替代而又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所以,国粹派始终坚信,培养人们的爱国心,此种“润物细无声”的无形之用,乃是历史的“最大的用处”[6]。也惟其如此,必须将历史知识化为国人的常识。

二是鉴往知来、推进人类文明的利器。马叙伦曾对史的“名”、“实”,作了界定。他认为,史之名虽始于文明开化之世,但史之实就其原指过去的事实而言,“它与宇宙并生”;人们将宇宙万物的化育过程及人类过去的实践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史便成了专门的学问,称史学或“历史之学”。所以史的作用就在于它以鉴往知来为职志,可成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利器。他说:“达史之用,可以促开化,可以进文明。”[7]“中人而有志于兴国也,诚宜于历史之学人人辟新而讲求之,盖历史固文明之嚆矢也。”[8]邓实表述得更明确,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化,实为古今无穷递嬗的过程。“今”为“古”之发展,而“古”即孕育着“今”。说到底,历史的功能就在于为人类社会此种古今递嬗生命机制的正常运作,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中介作用。他说:“(人群进化)当其既进,有已往之现象,当其未进,有未来之影响。历史者,即其一大群之现象、影响也。既往之文明现象,惟历史能留之,未来之文明影响,惟历史能胎之”[9]。这里的见解与马叙伦 “历史文明之嚆矢”的说法,显然是一致的:不仅人类过往的“文明现象”有待历史来保存;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有待于历史积极的保存、提炼与转换,从而得以实现新旧文明的递嬗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化。邓实无疑较他人更有力地彰显了史学作为文明利器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