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二、革命与改良 古文与今文

字体:16+-

耐人寻味的是,国粹派“夷六艺于古史”所体现的经学思想的转换,又是通过20世纪初年激烈的今古文争而获彰显的。

但是,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等人高揭今文经的大旗,而主张排满革命的国粹派则高揭古文经的大旗,这绝非偶然。它说明,其时国粹派倡大古文经及其与康有为今文经学派的对立,不能单纯归结为传统的学术上的分歧,而应当看到其更深刻的动因,却是植根于现实的革命派与立宪派间尖锐的政治斗争。

众所周知,今古文争是历史上的一桩公案,但20世纪初年,康有为、廖平、皮锡瑞等人与国粹派间的今古文对立,与戊戌前相较,已不可同日而语。古文经学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长久踞主导地位。它原服务于封建统治,不言自明。清代今文经学派重新崛起,借助今文经长于风议的特点,宣传变异与经世思想,为经学带来了新生机。尤其是康有为高揭“孔子改制”的大旗,以公羊“三世”说附会西学新知,推进戊戌维新运动,更使今文经学的正面的社会效应得到了充分的展布。但是,随着戊戌维新迅速失败,今文经学社会效应的正负面价值,此消彼长,开始发生逆转。特别是康有为固守“孔子改制”说,其消极的负面价值,更日益显露出来。这表现有二:一是发展了公羊家的神秘主义,尊孔子为百代教主,主张日趋荒诞,窒息了思想活力。这一点甚至连其弟子梁启超及黄遵宪都不愿苟同;[1]二是自1902年后,公羊“三世”说实已被康作了重新诠释。他说,《春秋》分据乱、升平、太平之世,即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之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2]。中国正处于由据乱向升平过渡之时,民主绝不可行。不仅如此,他还强调:“中国之治教,遂以据乱终,渔流断港,无由入于升平太平之域”[3]。由于升平、太平之世被判定不可企及,中国不出据乱世,所以康专讲“拨乱”,即加强乱世君权的重要性。[4]要言之,随着康有为由一个“拉车子前进”的改革者,退化为“拉车屁股后退”的保皇派,其原先力图“推陈出新”的今文经学和“孔子改制”说,实蜕化成了自己政治上坚持君主立宪和反对革命的工具了。其时许多革命党人也已经指出了这一点。例如,无俚在《孔子非满洲之护符》[5]一文中就指出,康有为诸人无非借公羊说“以为胡虏藏身之固”。他说:“虏廷以革命风潮起于新学,遂尊孔子为上祀,冀以君臣之义钳制之”,而康有为诸人“亦附会春王正月之文,以阿虏廷所好,不悟革命二字即出于孔子易传,而尊周攘夷,春秋并著其义,周王可尊,未闻虏王之可尊也”。只是他们缺乏经学的功力,无法与康有为诸人同时在学术领域争鸣驳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