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第八章 国粹派的历史地位

字体:16+-

一、辛亥后国粹派的落伍

1912年2、3月间,《国粹学报》正式停刊[1]。其最后一期即第82期上同时刊出了国学保存会的《拟推广本会之志愿》及《古学汇刊略例》两文。前文写道:

今者清帝退位,汉德中兴,海内识微之士,多谓本会为精神革命之先河,同人等固未敢自居文字之功,然硁硁自守,抱其素志,毋敢少渝。中间虽屡经官家之注目,始饴以金资,继加以威吓,同人不为少动中止,乃延一线至今日。际兹民国成立,言论结社得以自由,同人等固当不懈而益勤,思以发展其素抱。

它拟定的“推广条例”包括:一刊印先哲遗书;二《国粹学报》停刊,另组《古学汇刊》;三设古物流通处、金石采访处及古学研究所;四推广藏书楼;五设考古展览会。《古学汇刊》由缪荃荪为总纂,邓实仍为主任。定每两月出一编,分上、下二篇,刊前人遗著与近人新著,“宗旨在发明绝学,广罗旧闻”[2]。但实际上,所谓“推广本会志愿”并未实现,《古学汇刊》从1912年6月至1914年8月,共出12编24册后,也告终绝。

国学保存会最初的设立,目的本在于“阴谋借此以激动排满之思潮”,清廷既覆,它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可以说,迄1912年初《国粹学报》停刊,国学保存会也实告寿终正寝。如果说当年国学保存会与《国粹学报》的成立,是清末国粹派和国粹思潮崛起的标志;那么其时二者的中绝,则是宣告了它们的终结。其后,国粹派风流云散,虽有“南社”[3]仍在发展,但物换星移,其存在已非原来的意义。

从总体上看,辛亥后,缘于资产阶级共和国和“借国粹激动种性”美妙理想的破灭,国粹派多由先前慷慨悲歌、壮怀激烈的弄潮儿,渐归于宁静、消极和颓唐。刘师培先已变节,不足论;国学保存会和《国粹学报》的主持人邓实,在上海“以金石书画自娱,厌倦文墨,无复当年豪兴”[4];诸贞壮也“卜居武林,以诗文自娱,啸傲湖山”[5];黄节虽一度出任广东高等学堂监督,但不久即退归北大任教。他有《沪江重晤秋枚》七律一首,记1918年在上海与邓实久别重逢时的心境,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