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清国粹派论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学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但经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和利用,又成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
晚清国粹派是一些以保存国粹、复兴古学为己任的国学大家。那么,他们怎样论孔子?这无疑是个有意义的课题。探讨这一课题,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正确认识国粹派,同时,也可加深对整个辛亥时期社会思潮的理解。
(一)孔子是人,不是神
如果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历代封建君主渐将孔子抬至“大成至圣先师”的地位,是圣化孔子的话;那么,戊戌时期,康有为藉今文经推进变法,力尊孔子为教主,立孔教为国教,则是神化了孔子。他说:“天既哀大地生人之多艰,黑帝乃降精而救民患,为神明,为圣王,为万世作师,为万民作保,为大地教主。”[1]然而进入20世纪初年,“孔教问题”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夏曾佑先是主立孔教为国教,后又反过来,力斥几千年来是孔教误中国;梁启超则认为保教非所以尊孔;中国教育会甚至专门举办讨论会,激烈“争论孔子是否为教主”[2]。
耐人寻味的是,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等人为代表的晚清国粹派,虽力主复兴古学,却力排众议,鲜明主张:孔子是古代学者而非教主,是人而非神。
康有为诸人主孔学为宗教的一个主要论点是认为周末诸子并行,乃“皆创新教”[3],孔子在竞争中获胜,故千年定于一尊,成中国大教主。包括孔学在内的周末诸子学,到底是宗教还是学派呢?邓实指出,“九流固出于史官,六经皆先王政典,制礼作乐,道术盛于周公”[4]。因之,包括孔子在内,诸子并兴,无非“各尊所闻,各欲措之当代之君民”,求显理想而已。他们创立的是学派,而非教派。刘师培于此发挥得最充分。他说,古学出于史官,“是则史也者,掌一代之学者也,一代之学,即一国政教之本”[5]。及周末官失其传,诸家并起,各执一术自鸣。例如,儒家之学即教民之遗法;墨家之学即宗祀之旧典,法家之学即行政之大纲,如此等等。就孔学而言,孔子所立之六经,皆周史所藏旧典,而为孔门教科书:《易》为哲学讲义;《诗》、《书》为唱歌国文课本;《春秋》为本国近世史课本;《礼》为伦理心理学讲义;《乐》为唱歌体操课本。因是可知,诸子“皆学术而非宗教”[6]:“孔子者,中国之学术家也,非中国之宗教家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