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第二章 国粹派及国粹思潮 出现的历史原因

字体:16+-

一、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在文明的一般接触中,只要被侵入的一方没有阻止住辐射进来的对手文化中的哪怕仅仅是一个初步的因素在自己的社会体中获得据点,它的唯一的生存出路就是来一个心理革命。”[1]所谓“心理革命”,就是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挑战,不能不做出积极的回应。

在近代,随着鸦片战争后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欧风美雨沛然而至,中国社会的“心理革命”便发生了。不过,对中国来说,所面临的远非是“文明的一般接触”和外来文化“初步的因素”的辐射,而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岌岌可危。因此,它决定了由中西文化间挑战与回应所引起的这场“心理革命”,不仅贯穿中国近代历史始终,而且是一个充满着理性与情感的冲突,交织着无尽的反省与追求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在19世纪余下的60年中,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1860年。

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惨败,“天朝大国”居然败于“蕞尔小夷”,它以极其尖锐的形式,首先令林则徐、魏源、姚莹等近代第一批清醒的爱国者惊起。他们勇于面对现实,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尽管他们对夷人“长技”的理解尚属肤浅,但重要在于,他们提倡“师夷”,构成了对“夏夷大防”传统观念的否定,也是对普遍存在的以天朝大国自居盲目自大心理的大胆挑战。魏源等人的思想主张,是国人对近代中西文化最初撞击作认真反思得到的第一个善果。由是近代春潮初动的思想界便与过往冰封的疆域,划开了界线。

然而,魏源等人的思想不过是空谷足音。“师夷长技”的主张不仅在当时被人斥为“縻费”、“多事”,而且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所以王韬在咸丰十年还发出这样不平的叹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