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教育价值和认识价值以及审美价值相互关联构成整体,共同发生作用。文学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它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总是带有主观倾向地选择他想要表达的内容,并融入他个人的情感观和价值观,烙上鲜明的个人印记,而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受其影响,获得特有的文学教育效果。
首先是文学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净化人的灵魂,影响人的生活世界,为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供帮助。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滋润人的心灵,提高读者的思想境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读者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感,读者能从中判断是非爱憎,美丑善恶。鲁迅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进的灯火。”[15]美国著名聋盲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影响了整个世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聋盲人心灵中无比自由的世界,以此告诫人们应珍爱生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凯勒被认为是20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美国《时代周刊》把她列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精神感染力。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后,主人公孙氏两兄弟立即被视作千万青年人的楷模,他们自强不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贫穷和命运的不公平对待,他们的故事鼓舞了有着无数类似境遇的年轻人,使其在平凡的生活里努力奋斗,获得不凡的人生价值。
其次是文学能激励读者改造社会现实,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文学对现实生活具有干预作用。文学是读者的精神武器,读者一旦掌握,它就能悄无声息地转化成一种物质力量。例如,《汤姆叔叔的小屋》就有这种激发人心的力量:“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学作品就享有促成变革的名誉,比如哈丽特·比彻·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在那个时代就是一本畅销书,它促成了一场反对奴隶制的革命,这场革命又引发了美国的内战。”[16]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社会矛盾尖锐、阶级斗争激烈,文学往往成为进行思想斗争的重要武器。古典名著《水浒传》真实形象地描绘了人民群众反对封建统治压迫的斗争,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大家争相传阅,许多个人和组织都从书中汲取斗争的经验教训,如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太平天国、义和团还有清末民间的许多秘密反清组织等,他们的斗争智慧皆受此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