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文学艺术生产特征
观察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我们可以总结出文学创作的一些特征。
第一,文学创作和其他艺术活动一样,都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文学创作来自于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它既和物质劳动一样,与人的精力、体力等生理条件密不可分,同时它也需要精神活动所独有的审美能力。文学家的工作与抄写员的工作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抄写员制造的有形产品,如文稿、文件、记录等,虽然也是在有形的物质载体上附加了精神活动的内容,但是却没有多少(甚至可以说没有)审美的意义。如果抛开记录特殊的内容,如文学家的口授、艺术家的口头演说等,抄写员等文字工作者的劳动目的更多的是记录信息、传递信息,而文学家则是利用书籍、报纸乃至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存储空间、互联网空间等载体来表达艺术上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生产的对立统一的认识,可以非常好的解释文学创作的个别性、差异性和其劳动的精神属性。
第二,文学创作也和其他艺术活动的物质性有很大区别。雕塑、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门类更突出其对技艺的要求和载体的特殊性。如果一个人不会使用刻刀、画笔、颜料、乐器或者没有掌握工程技术的某些专业知识,如结构力学、机械学等,就无法创造出雕塑、美术、音乐、建筑等艺术品。无论我们乐观地相信技术会对艺术的提升起到正面作用,还是悲观地叹息艺术会被技术发展和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所扼杀,我们都很难忽视以上艺术门类对技艺的依赖。文学艺术所使用的技术是语言层面上的东西。由于语言是本能,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大文豪还是市井平民,都有可能坚信自己对语言的驾驭是足以用于生产文学作品的。就载体而言,文学作品对书籍等印刷品载体的依赖,远不如雕塑对石材、美术对画布。就从以口头创作为重要形式的民间文学来看,文学艺术的载体有时候显得相当抽象和不确定。所以文学生产的抽象性、精神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区别,远远大于很多艺术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