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是作家社会实践、生命体验、心理活动的集中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作家通过对外界人与物的观察,在内心深处有所感知。作家的这种心理活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极大,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我们有必要对作家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解与探索。作家的心理要素主要体现在气质、情感、性格特征、思想、想象、兴趣等多方面。
中国古代一般将作家的心理要素归结为秉性、情性或性情,认为性情直接决定作家的创作个性,继而又会影响作品的风格。比如,刘勰“吐纳英华,莫非情性”的观点,就是谈论作家的心理要素对作家风格形成的作用。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凡骨峭者音清,骨劲者音越,骨弱者音庳,骨微者音细,骨粗者音豪,骨秀者音冽,声音出于风格间矣。”清代乾隆年间一位名医薛雪在他的《一瓢诗话》中也指出:“鬯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寒涩人诗必枯瘠,丰腴人诗必华赡,拂郁人诗必凄怨,磊落人诗必悲壮,豪迈人诗必不羁,清修人诗必峻洁,谨敕人诗必严整,猥鄙人诗必委靡:此天之所赋,气之所禀,非学之所至也。”以上例子说明,艺术风格的来源是人品无疑是正确的,但把诗人的性格看作是天赋就片面了。到了清代,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对作家的主观修养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做了比薛雪更为精辟的论述。他明确地指出:“诗品出于人品。”这里讲的人品,是指作家的情操与人格,即思想、感情、修养和作风特点。诗品,是作家的人品、胸怀的集中体现,也是作家的思想品质及其与别人不同的格调、气质和色彩的艺术传真。
首先,来看一看情感。作家的情感直接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作,其实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创作冲动。作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一旦积累实现了超越,作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想把自己的积累转换为文学作品。这种冲动一旦产生,就非常强烈、无法遏制,甚至会日夜缠绕着作家,使他(或她)无法平静,直到把它付诸实践——转化成文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