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一词古已有之,发展至今,其含义亦随之流变,呈现出多义性、复杂性及差异性的特点,它兼具英文中的“style”“genre”及“literary forms”等词的含义。
“文体”的多义性即指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体”内涵丰富、指涉较广,既可将其视为“体貌、体式、体格等文体内涵的不同层面”[3],也可包括“文体之体(各种文本的体裁)、体格之体(各种文本的风格)、体类之体(各种文本体裁、题材或内容的类别)”[4]三个方面。因而,对“文体”一词的理解与阐释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读者的个人学术视域、知识结构及个人偏好,并随社会时代语境的变迁而有所不同。“文体”的复杂性则体现在“文体”一词的含义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密切相关,如“气”“性”等观念。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对此有过相应阐述:“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由此可见,“文体”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措辞谋篇,更深受中国传统文论与其思辨模式的影响,是“整个作品‘言—象—意’系统的结构范式”[5],具有主客观交融的特点。而“文体”的差异性主要是指“文体”的古代含义与现代含义的差别。“文体”的现代概念多受西方文论思潮的影响。例如,“文体就是文学作品的话语体式,是文本的结构方式。如果说,文本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结构,那么,文体就是符号的编码方式。‘体式’一词在此意在突出这种结构和编码方式具有模型、范型的意味。因此,文体是一个揭示作品形式特征的概念。”[6]这里试图用西方术语对“文体”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与其古代含义已显现出很大的差异。“文体”的古代含义有其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因素,是中国古代文论所特有的:古代的“文”是一个由文教礼制、文德、典籍、文辞等组成的多层次共生系统,各层次之间既相区别又相错杂。而“体”的多义性,则包括:体裁或文体类别;具体的语言特征和语言系统;章法结构与表现形式;体要或大体;体性、体貌;文章或文学之本体六个方面的内容。[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