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理论新编(第4版)

一、文学与媒介

字体:16+-

1.什么是媒介

媒介的本来意思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在传播学的语境里,媒介也称“传播媒介”,通常是指那些传达、增大、延长人类信息的物理形式。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Wilbur Schramm)和波特(William E.Porter)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1]

但是,我们今天通常会使用“大众媒介”(mas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of communication)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大众传播媒介呢?大众传播媒介是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台出现后才有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传播途径上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可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和书籍)与电子媒介(电影、广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出现的电视)等。因此,中国传播学者曾给大众传播媒介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大众传播媒介是指在传播路线上用机器做居间以传达信息的报纸、书籍、杂志、电影、广播、电视诸形式。”[2]

2.媒介演变的四种形态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既是人类使用传播媒介的历史,也是媒介从简单变复杂的发展历史。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传播媒介的演变大体经过了如下四种基本形态:口头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3]

口头媒介。所谓口头媒介是指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而进行传播的媒介。在口头语言没有出现之前,人类还处在蒙昧时期。随着口头语言的兴起,人类的传播体系出现了第一次媒介形态大变化。通过口头语言,人类将知识、经验和信仰传递给下一代成为可能。口头媒介至今依然是人们采用的、同时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媒介形式。这种状况正如施拉姆和波特所描述的那样:“几千年来,集市、市场、庙会一直在把人们聚集在一起,互相打听消息,交流见解,插科打诨。如果一时没有集市、公共集会或者马戏班子前来演出这样的活动,人们也会想出办法,聚会起来交换信息。即使在今天,在亚洲的许多村庄里,洗衣服的时间仍然既是劳动也是进行社会交流的时间。在非洲,一种各色人等聚集在一起商议的做法长期以来是部落居民对酋长诉说自己问题的场合。”[4]口头传播的特点是“面对面”,即必须以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接受者的同时在场为前提,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这种缺陷正如菲德勒(Roger Fidler)所指出的那样:“即使人际和广播传播的口头形式在细节和相关性上很丰富,它们本身在穿越时空时却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当故事从一个族群传递到另一个族群或是代代相传时,它们势必丢失了许多它们原有的意思和来龙去脉,最终变得不可理解或成了隐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