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传统的说法,罗马创立于公元前8世纪中叶。最初实行的是王政统治。公元前509年,罗马发生革命,推翻了国王的统治,建立了共和政治。此后的400余年间罗马一直处于共和国的统治之下。后来的事实表明,罗马的共和政体不但保存了罗马自身的实力,而且还成就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大帝国。然而,随着地域帝国的形成,罗马的共和国也慢慢地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从公元前2世纪中叶开始,罗马内战不断,国家一直处于纷争状态。公元前27年,屋大维的元首制政治形式正式在罗马出现,它宣告了罗马共和制形式的最后终结。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曾对这一过程有过简洁而明晰的描述。他说:“罗马最初是在国王统治下的一个城邦。路西乌斯·布鲁图斯制订了自由的政体和执政官当政的制度。独裁官的制度始终是一种应急之策;十人团的权限不能超过两年,军团将领所掌握的执政官的权力也不能长久。秦纳和苏拉的专制统治时期都不长;庞培和克拉苏斯的大权很快就转入恺撒之手,接着列庇都斯(又译雷必达——作者注)和安托尼乌斯(安敦尼——作者注)的军权也就归奥古斯都了。奥古斯都则以普林切普斯的名义把在内战中被搞得残破不堪的国土收归自己的治下。”[1]元首制替代共和制结束了共和末年罗马政坛的混乱局面,使罗马进入了较为平稳有序的发展时期。
共和制向元首制的转化是罗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学者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罗马政治体制的转变,显然不是一步到位的,它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争斗。在罗马政治体制的转变过程中,罗马的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出来。这些矛盾主要有:奴隶和奴隶主、奴隶与罗马国家之间的矛盾;罗马同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罗马奴隶主与平民以及意大利同盟者的矛盾;罗马公民内部的矛盾等。面对这些矛盾,罗马共和国采取了许多措施。有的得到了暂时的解决,有的看上去好像是解决了,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而更多的则是无能为力。本文就是要重新思考和分析一下罗马由共和制向元首制转变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的表现,并力图在各种表象之下找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