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0月29日,一架从澳洲飞来的班机在抵达旧金山前撞山,无一幸免的乘客中包括31岁的钢琴家、战后美国新生代希望威廉·卡佩尔。照原先计划,卡佩尔回国后将跟海菲茨继续录制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的前两首,然而天妒英才,卡佩尔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留存至今的,仅有一首第三号,算起来,此曲完成于1888年,作曲家相继离世的若干亲友,影响了作品的情感走向,不料许多年后一场悲剧,又给它平添一丝凄怆。
卡佩尔生于纽约,曾在费城师从斯托科夫斯基的夫人奥利嘉·萨马罗芙,朱利亚德毕业后被库塞维茨基发掘,此后曾领受施纳贝尔、鲁宾斯坦和塞尔金教诲,风头健朗一时无两。卡佩尔的演奏生涯虽只维持了十来年,但他激越澎湃、阳刚气十足的风格一度被视为战后美国精神的化身,他指尖流出的毋宁说是一种时代强音,他的现场往往**迭起,大有霍洛维茨之风,其私下里对霍氏也心存景仰,以至于《纽约时报》著名乐评人杰·哈里逊因为对霍屡有酷评,险遭卡佩尔痛殴。所谓琴如其人,卡佩尔擅长的协奏曲,以晚期浪漫派最见功力,尤以独奏与乐队讲究对抗的段落见其性情。
RCA近年发行的一个9张套纪念装,最后一张还包含了卡佩尔20分钟访谈,这些录音里的一部分拿索斯国际(远东)唱片公司(以下简称NAXOS)也出了单张,此外还有这么几张,一是“珍珠”公司整理发行的杂拌儿,一是“音乐与艺术”公司出的两张协奏曲,一是RCA从澳大利亚电台档案找出的1953年访澳演出实况录音精选,这些活力四射的遗存,大致能合成一颗曾经闪耀于艺术夜空的星辰。
一
恐怕没有其他作品跟卡佩尔的关系像哈恰图良钢琴协奏曲那么紧密过,1941年,卡佩尔在赢得瑙姆堡比赛后,受库塞维茨基邀请演出哈恰图良钢琴协奏曲,因为出神入化地传达出异国情调和斑斓色彩,听众遂送其一雅号曰“威廉·哈恰图良·卡佩尔”。哈恰图良在西方被广泛演出的作品寥寥,他的钢琴协奏曲自从卡佩尔之后更是鲜有问津者,历史录音里仅有被题献者奥柏林和穆拉文斯基指挥捷克爱乐的1946年版引人注目,卡佩尔的美国式诠释自是不遑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