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洗耳恭听:读懂音乐大师

巴尔干的孤鹰——伊沃·波格雷里希的唱片编年

字体:16+-

前南斯拉夫钢琴家伊沃·波格雷里希(1958—,以下简称波格)参加1980年第十届华沙肖邦比赛于第三轮出局,评委之一玛塔·阿格丽姬拂袖而去……关于这段插曲,傅聪在一个采访记里说道,“这件事玛塔跟我说过,她认为他至少应该进入决赛,但她从来没有说过他应该拿冠军!的确,波格弹肖邦路子很怪,技法和表现都有问题,她还给我看过当时她在比赛中作的记录,确实是这样!可她觉得波格在钢琴上实在出类拔萃,特别有光彩,这么好的钢琴家应该得到尊重,不让他进入决赛她不甘心”!

波格11岁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学习,16岁升入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1977年结识并师从格鲁吉亚女钢琴家凯泽拉杰,因为她给了他从未遇到的尖锐批评,日后,相差20岁的师徒俩结为伉俪,移居伦敦。1996年,凯泽拉杰病逝,临终吐出的一口黑血令紧紧相拥的波格白衣尽染。波格行事风格一如其键盘上的乖张不羁。他曾把一篇攻击其艺术品格的文章送交伦敦一心理机构评估,得出作者具有同性恋倾向的结论后,他把评估报告寄给了那个作者。1999年的一期三联《读书》上登过一篇《波格雷里希轶事》(署名法谟),文中所载的波格语出惊人:“普罗柯菲耶夫的奏鸣曲是为我而写的,题献给里赫特之流岂不谬哉?”被他痛扁的还有霍洛维茨。

华沙比赛后不久,波格就和DG签了录音合同,他在DG的唱片至今仅十来张,那些录音终止于1998年推出的《图画展览会》,它们都是正价片,每张时间多在四五十分钟,曲目覆盖面极广,但他绝不贪大务全。近年来,关于他的消息似乎沉寂了,但愿这篇小传,只是一种呼唤和期待,而不是一份总结报告。

80年代,夜之幽灵的闪亮

波格在DG公司的第一张唱片是1983年的贝多芬32号奏鸣曲和舒曼的交响练习曲,遗憾的是至今无缘一听。DG资料显示,80年代后正价新录的贝多芬32号奏鸣曲除了波格,另有以慢而著称的乌戈尔斯基,和乌氏38分钟的超长版本比起来,波格的29分钟还算中规中矩。另一张肖邦第二协奏曲(阿巴多/芝加哥交响乐团),波格的次乐章速度较慢但末乐章则较快,平衡下来总的演奏时间比齐默尔曼的两个DG录音都短,首乐章也是快慢相间而突出对比的,但波格的音色变化在此并不丰富,只是极端的强、深和冷,这张唱片无疑是另类的,或许其冷色调的呈现的确指向肖邦的阴柔之美,但乐句的呼吸行进并不流畅,补白的升F小调波兰舞曲(Op.44)感觉更是失败,第二段调性变化部分弹得有点杂乱,整体连贯性完全不能和波里尼相比,更不必说精确度了,这个曲子在后来重录的录像版里就大为改善。显而易见,在80年代,波格的个性化演奏尚有不稳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