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洗耳恭听:读懂音乐大师

琴中高人——几张皮亚蒂戈尔斯基的唱片

字体:16+-

又一个首席

格里戈尔·皮亚蒂戈尔斯基(1903—1976),犹太人。受其父开蒙,皮氏9岁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德国人冯·格兰恩,在学期间成为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管弦乐队的大提琴首席,1921年前往莱比锡受教于大提琴家朱利叶斯·克伦格尔,1924年至1928年间,他成为富特文格勒的柏林爱乐乐团的大提琴首席。1929年后,皮氏赴美开启独奏生涯,并任教于费城的寇蒂斯音乐学院和南加州大学,学生中最出名的是问鼎柴科夫斯基比赛的内森尼尔·罗森。最早看到皮氏,是在一张合照里,海菲茨、鲁宾斯坦边上一位鹤立鸡群者,提了把大提琴露着浅浅的笑容。皮氏1.93米的身量,琴凳几乎招架不住,1957年的BBC现场音乐会录像里,他和萨金特爵士指挥的BBC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沃尔顿协奏曲,他费劲地躬身护住大提琴,可称是音乐会上难得一见之景。

皮氏唱片不算多,音乐与艺术公司近年出了一个6CD的“皮亚蒂戈尔斯基的艺术”套装,所收多为20年代至50年代的历史录音,不过本文倒更想聊聊历年零星经手的皮氏唱片。关于皮氏的演奏风格和音乐理念,如下资料值得关注:其一,他主张感情、理智和技巧三者并存,力求完美、精确地反映作品的全部风貌和内涵;其二,他曾经对学生说,“我一直致力于探究音乐的本质,我不会拘泥于技巧,我要的是乐句的音乐性而非弓法”。把皮氏置于20世纪大提琴群像背景前,大致有如是感受:他的名头不能算很响,且意外的没有留下巴赫“大无”全集;乐队首席的经历对他的演奏审美带来的影响是无形的,那就是不太在意个性层面的特立独行,到立体声时代,他的演奏有走下坡路之感,大多数时候,他似乎更乐意以室内乐成员的身份亮相。

两个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