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第二章 先秦至西汉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字体:16+-

第一节 语气词的起源及先秦至西汉语气词概况

一、语气词的有无源于语言类型的不同

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语气(和情态)范畴,但是不同类型语言之间表达语气的手段差异很大。像印欧语系、拉丁语系等一些形态丰富的屈折型语言,它们主要借助结构式的屈折变化来表达语气和情态;而形态变化较少或根本就没有形态变化的孤立型或分析—孤立型语言,表达语气时则主要借助词汇手段如语气词、语气副词等。从目前已发掘的语言资料来看,具有语气词的语言大多属于汉藏语系。比如藏语、维吾尔语、鄂温克语、哈尼语、黎语、基诺语、白语、阿侬语、彝语、景颇语、阿豪姆语、布芒语、勒期语、苗语、傣语、仫佬语、巴哈布央语、噶玛兰语、他留话、东干语、布干语、莽语、拉祜语、阿昌语、京语、布朗语、嘉戎语等。对这些语言的语气词或其他语气表达手段进行研究,就具有很高的类型学价值。

那么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和形态变化贫乏的语言为什么在语气词的使用上有这样大的差异呢?已有研究成果显示,语气词大多来源于实词或者词义较实的词,如动词、名词、代词、副词等,也有一些来源于其他词义较虚的词,如量词、结构助词等,也就是说语气词大多源于他类词的语法化。鲍尔·J.霍伯尔(Paul J.Hopper)和伊丽莎白·克劳丝·特拉格特(Elizabeth Closs Traugott)对一些语言的语法化规律进行过总结,得出了一个语法化模式(pattern):实义词→语法词→附着词→屈折词缀[1]。同时又说:“在分析—孤立型这样的语言里,语法根本不可能造成屈折形态成分的产生。”[2]这就指出了语言类型不同,语法演变的方式、途径和结果也就相应不同。后来吴福祥总结了汉语及其他一些汉藏语系的语言有关语法化的研究成果,指出汉语语法化遵循这样一个模式:实义词→语法词/附着词→词内成分。并认为这一模式是由语言的结构特点造成的,这一规律也适用于其他一些分析—孤立型语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