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一、语气词“者”[1]

字体:16+-

作为一个产生于先秦、在中古得到较大发展,而后一直延续使用到清代的语气词,学界对“者”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特别是它产生的具体时代、途径以及假设语气义的由来等。语气词“者”源于指代词“者”的虚化,这点为学界之共识,但是对于形成的具体时间、途径及机制,却大多语焉不详。这样,对一些具体语料的分析就存在较大分歧,比如“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论语·公冶长》)中的“者”是指代词还是语气词,不同学者可能就有不同处理。从现有资料来看,语气词“者”源于指代词“者”虚化的观点当可以肯定,但是问题并没有全部解决,结构助词“者”也是从指代词“者”发展而来,那么哪些指代词“者”演变为了语气词、哪些又演变为结构助词或保留了指代词的用法呢?指代词“者”虚化为语气词的途径、时间层次及句法环境还有“者”的语气义是什么呢?

带着以上问题,本节从历时角度对“者”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考察,并试图在理论上进行解释。

(一)商周至战国初的指代词“者”

在商周金文中,“者”主要假借为“诸”,“者侯”即“诸侯”。在今文《尚书》中,“者”字共6次,都是指代词。如:

(1)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夏书·胤征》)

(2)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商书·仲虺之诰》)

“先时者”就是“先于规定时间到达的人”,“不及时者”就是“不按时到达的人”,“能自得师者”就是“能够得到军队拥护的人”,“谓人莫己若者”就是“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人”。“者”字居于中心语位置,前面的动词性结构做“者”字的定语。这类“者”都是表示转指的后置代词,指代性非常强。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这类“者”字结构记作“VP者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