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语料包括史书、诸子作品、兵书、医书、法律等,因而本身也较庞杂。换言之,虽然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反映战国末汉初时期的语气词概貌,但它们内部也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见表2-3:
表2-3 语料内部差异
续表
1.从表2-3可知,不同语气词在不同文献中的出现频率有较大差异。比如“矣”,在《韩非子》中共出现了496例,而《六韬》中只有12例,即使考虑到篇幅差异(《韩非子》的字数是《六韬》的6倍多),“矣”的使用频率《韩非子》仍将近是《六韬》的7倍。再如“尔”,主要出现于《公羊传》,其次则为《谷梁传》,而所调查的出土文献中竟然没有一例“尔”。
2.战国末至汉初这一时段,语气词的出现频率是20.58‰,即每千字大约使用20个语气词。当然,不同文献中语气词的出现频率也有差异。比如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语气词的出现频率只有3.28‰,而《谷梁传》却高达35.47‰,是前者的10倍多。这属于语体差异。主要原因就是睡虎地秦墓竹简的语料多是律书、日书等,这属于典型的(正统的)书面语,而语气词却主要存在于口语中,因此睡虎地秦墓竹简的语气词出现频率较低也就不奇怪了。并且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语气词主要是“也”,如“凡良吏明法律令,事无不能也”(《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