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我们探讨了语气词“者”的产生及功能的发展变化,“者”从表自指的指代词演变为表提顿的语气词,兼作话题标记;汉代还衍生出了假设语气。关于话题标记、提顿词、假设语气词三者的同一性,中外已经有多位学者从跨语言的角度做出了精彩的论述,我们在第二章也已经提及。“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假设语气的比例,《世说新语》为37.5%,龙国富统计译经中的比例更高[7]。此处略举数例:
(19)向天穿针,不见天怒者,非轻于天,意有所在耳。(南朝梁·殷芸《殷芸小说》卷六)
(20)小夫人曰:“汝等若不信者,尽张口仰向。”(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一)
(21)汝等若欲闻者,应当胜前发欢喜心起忻乐意。(南朝宋·施护《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卷上)
(22)a.造黑业者,感黑业报。(南朝宋·施护《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上)
b.若造黑业者,感黑业报。(南朝宋·施护《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上)
例(19)、例(20)为中土文献中的例子,例(21)、例(22)为译经中的例子;例(22)a、b句的区别只在于句首假设连词的有无。
“者”表假设的用例并不少,不过假设语气却一直不强。这有几方面的原因:① 假设语气词“者”大多跟“若”等假设连词共现,构成“若……者”框式结构,句子的假设语气更多地是通过假设连词“若”等体现出来,“者”在句中表假设语气,只是辅助性的。② 汉语句法相对比较灵活,意合法在汉语句法中占了极重要的地位,句与句、词与词之间往往可以不用连词等。假设句如果没有假设连词,“者”的假设语气得以凸显,但是如果删除“者”,句子一般仍是假设句,也就是说汉语假设句的标记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前面例(20)的“汝等若不信者,尽张口仰向”,删除“若”“者”后,“汝等不信,尽张口仰向”仍是一个假设句,其他各例都可类推。③ “者”假设语气的强度与其来源有关。“者”从后置代词演变为语气词,主要表提顿、兼有话题标记功能,至于假设语气的产生,主要如江蓝生所说:“话题是预设的说明对象,而假设是以一个虚拟的条件为话题,二者之间具有本质上的相似性。”[8]常使用于假设句,加上条件句与假设句之间的相似性,逐渐沾染上假设语气,而假设用法与其在主语或话题小句后表提顿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把例(19)~例(22)中“者”分析为表停顿的话题标记未尝不可。④ 魏晋南北朝时期,语气词“者”用于非假设句的用例远多于假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