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三、几个源于上古、中古的语气词

字体:16+-

各语气词的具体用法及数量在“晚唐五代语气词系统”一节里有详细讨论,此处简单介绍几个从上古、中古传承而来的语气词,重点谈谈它们在唐代以来的变化。

(一)也

“矣”的萎缩始于魏晋,隋唐以来这一趋势非常明显,而萎缩所带来的空缺被“也”所占据,因而“也”的使用呈现出与其他文言语气词不同的特点:其他文言语气词在萎缩,而“也”的使用却在扩大,无论在数量还是用法上都有所发展,这一趋势一直维持到宋代,直至“了”的出现及繁衍。

因而隋唐以来“也”表现时相关性的用例急增。如:

(1)书中又云:“春大郎、神一郎等乘明州张支信船归国也。来时得消息:已发也。”(日本·园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2)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李商隐《病中早访招国李十将军遇挈家游曲江》)

(3)军中计议迎镒,遂遇害也。(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较多的“了也”。如:

(4)我闻解了也,次弟处唱将来。(《敦煌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一〉》)

(5)僧微笑曰:“此有人道了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

(6)司徒手拍头云:“著他了也。”(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正编)

上三例“了也”还是跨层结构,即“了”是动态助词,“也”是表现时相关性的语气词,两者只是在线性序列上紧邻。跨层结构“了也”的融合发生于宋代以后,动因是“了”进一步虚化为语气词,刘勋宁通过一些方言资料认为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了”就是“了也”合音而成。

这一时期“也”还有不少表停顿、作话题标记的,用于假设句的却很少,这可能与“时”“後”等的出现有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