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二、形成过程及机制

字体:16+-

汉语史上的语气词各有其来源,但是从形容词演变为语气词的却只有“好”,因而对“好”演变的途径进行描写分析、进而总结其机制和规律就颇为重要。

孙锡信认为语气词“好”源于形容词“好”的虚化[2],于涛进一步认为“好”是在祈使句中虚化的[3]。以上是目前见到的少数几位提到语气词“好”的,惜乎论述都太简单,某些观点也与我们观察的结果不合。我们对唐代以来的“好”进行了考察,发现“好”的词义还没有虚化之前,一般不能出现于祈使句,这表明出现在祈使句中是“好”语义演变的结果而不是演变的动因。

(一)静态的形容词“好”

形容词“好”[4]在先秦汉语中已经产生,最初主要修饰人、风景、事物类名词,可以构成“好NP”和“NP(之)好”等格式。如:

(5)好色,人之所欲。(《孟子·万章上》)

(6)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论语·子张》)

唐诗中有很多形容词“好”。如:

(7)不畏芳菲好,自缘离别啼。(赵嘏《垂柳覆金堤》)

(8)聊乘风日好,来泛芰荷香。(张九龄《东湖临泛饯王司马》)

说某某人、风景、事物等很美好、良好,这带有人一定的主观性,不过主观性并不强,因为虽然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观点可能不同,且眼光存在差异,或者感情因素不同。但是事物的好坏往往具有客观的社会基础,并存在一定的评价标准,眼光不同一般还不至于以丑为美、以恶为善等,因而根本上,用来形容人、风景、事物等的形容词“好”是静态的,这类“好”可以用于对人或事物的评价,但是评注性功能并不强,在话语中主要也是用于客观地叙述,当说什么事物好时,言语双方也多是将此类“好”当作一个客观事实(即预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这点从例(5)~例(8)就可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