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聻”的来源
《祖堂集》中共有8例“聻”(包括4例“你”、1例“尼”),其中5例出现在特指问句、3例出现在承前问句中。
特指问句如:
(1)问:“罕如何假?”师云:“不希夷。”僧曰:“作何你?”师曰:“不申哂。”(卷八)
(2)师问:“云岩作什摩?”对曰:“担水。”师曰:“那个尼?”对曰:“在。”(卷四)
(3)仰山便去香岩处贺喜一切后便问:“前头则有如是次第了也,然虽如此,不息众疑。作摩生疑聻?将谓予造,师兄已是发明了也。别是气道造,道将来!”(卷十九)
(4)师问:“什摩处你?”庆云:“深领阇梨这一问。”(卷十)
(5)只今起者便是心,心用明时更何你?(卷十四)
承前问句如:
(6)云:“此人意作摩生?”云:“此人不落意。”云:“不落意此人聻?”师云:“高山顶上无可与道者啖啄。”(卷八)
(7)师问黄蘖:“笠子太小生。”黄蘖云:“虽然小,三千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师云:“王老师你?”黄蘖无对。(卷十六)
(8)夹山曰:“只今聻?”对云:“非今。”(卷九)
“聻”“你”“尼”三者同词异形,这点没有问题;关于三者语音上的联系,江蓝生已经有详细的说明,此处不赘[2]。另外,承前问句和特指问句中的“呢”功能相近,只是承前问的疑问词根据语境略去了,因而表现为隐含。比如现代汉语中的“呢”就经常有这一用法:甲:“明天谁去地坛买书?”乙:“XXX去。”甲:“你呢?”
曹广顺曾举了“聻”的一个早期例证[3]:
(9)峰曰:“莫是当阳道么?”士曰:“背后底聻?”(庞居士语录,卷上,续藏经卷一二○)
此例“聻”语气词的用法当没有问题,只是该书版本和流传情况不明,目前还难以确定为唐代作品。而除此之外,未见更早的“聻”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