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堂集》中“聻”主要出现在特指问句(包括承前问)中,学界一致认为表疑问语气,但是从其来源以及后身“呢”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来看,“聻”的语气义还有探讨之必要。
语气词“尔”是在陈述句中由指代词“尔”演化而来,最初的语气义是表提示(提醒),而非大多学者所认为的表限制。《公羊传》中很多“尔”可以出现在特指问句中,但是“尔”却没有疑问功能,只是表提示语气的“尔”使用扩展到疑问句而已。在“何讥尔”这类特指问句中,“尔”并非如大家认为的那样表疑问,句子的疑问域是疑问代词“何”等,且往往都是设问句,“尔”仍表提示语气:所以“V”,是有原因的;提请言语的受众注意后文的原因。魏晋以来,特指问句中“尔”的指示语气似乎有减弱的趋势,这一方面表现在它使用的语境有所扩展,比如《公羊传》中只能使用在“何V尔”这一格式中,到后来可以出现在“何故尔”这样的句式中。这时的“何故尔”并非仅仅表设问,而多是真性问,也就是说句子的疑问程度有所加强。(有关语气词“尔”的论述可具体参看第二章)其次,有几例“尔”似乎带有明显的疑问语气。如:
(18)汝未皆得当还集诸功德,如惭备经七地中说。施多少可尔?戒中有五戒一日戒十戒,少多亦可知。(后秦·弗若多罗共罗什《十诵律》卷三十八)
(19)刘道真年十六,在门前弄尘,垂鼻涕至胸。洛下年少乘车从门过,曰:“年少甚塠堌。”刘便随车问:“为恶为善尔?”(《古小说钩沉·裴子语林》)
上面例(18)如果删除“尔”,句子不够顺畅;例(19)句中没有疑问词,“尔”更是单独表达疑问语气。不过这一时期特指问句中的“尔”一般没有疑问语气。冯春田认为“尔”是受到疑问语气的沾染才具有表疑问的资格,他说道:“由上述用法的‘尔’变来的‘呢’系字助词,在本源上或者根本上说,是借助于所在句子里的疑问词而表示疑问;而疑问代词都是询问一定的事情,所以‘呢’系字助词的基本功能就是用于特指问。”[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