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参考文献

字体:16+-

[1] 艾皓德:《近代汉语以“时”煞尾的从句》,《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

[2] 鲍 红:《安徽安庆方言“着”的虚词用法》,《方言》2007年第3期。

[3] 蔡镜浩:《重谈语助词“看”的起源》,《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

[4]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5] 曹广顺:《〈祖堂集〉中与语气词“呢”有关的几个助词》,《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

[6]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7] 陈宝勤:《语气助词“在”“有”的产生及消亡》,《汉字文化》2004年第4期。

[8] 陈宝勤:《试论“着”的语法化过程》,《语文研究》2006年第1期。

[9] 陈妹金:《汉语与一些汉藏语系语言疑问句疑问手段的类型共性》,《语言研究》1993年第1期。

[10] 陈妹金:《北京话疑问语气词的分布、功能及成因》,《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11] 陈前瑞:《“来着”的产生与主观化》,《中国语文》2005年第4期。

[12] 陈前瑞:《句末“也”体貌用法的演变》,《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

[13] 陈士林:《楚辞》“兮”字说》,《民族语文》1992年第4期。

[14] 陈炜湛:《关于甲骨文“印”、“执”二字的词义问题》,《出土文献研究(三)》,北京,中华书局,1998。

[15] 陈贤纯:《句末“了”是语气助词吗?》,《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16] 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7] 戴庆厦:《景颇语的实词虚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8] 戴昭铭:《从“也”到“啊”》,《中国语言学报(十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