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同国家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礼仪传统。人类历史上并无“国际性”国家和民族存在,当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国际礼仪”。但在国际交往的现实活动中,毕竟存在着某种“国际性”的礼仪规范指导和制约着交往各方的言行,我们就把这种在国际交往活动中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遵循的礼仪规范和准则,称为“国际礼仪”。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经济关系非常简单,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也很不完备,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交际和礼仪。尽管如此,原始社会也产生了交际、产生了礼仪,虽然这种礼仪极其简单,也极其原始,但却很自然,没有约束。
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建立了阶级统治工具——国家,产生了等级制度,礼仪也就成了统治阶级实现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随着国家的产生,出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在古代,国家与国家之间充满着矛盾、争斗和战争,同时也有诸如谈判、议和、结盟、遣使、通商、缔约等国际行为,而且无论是战争期间的对抗,还是和平时期的友好往来,都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准则对这些国际交往加以约束,国际礼仪便应运而生。国际礼仪就是在国际交往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它较之以往一国之内的礼仪规范又发展了一步,并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而逐步为大多数国家所公认和接受。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国际交往历史,并在长期的国际交往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在国际上通行的礼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境内小国林立,诸侯争霸,朝聘修好,会盟结信,俨然一个现代国际社会,并初步确立了以礼、信、敬、义为核心的国际交往规则,创造了诸如国家和政府的承认、朝聘、质、会盟等许多至今仍有意义的外交方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际礼仪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