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编外国文学史教程

第十一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字体:16+-

第一节 概述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难以解说的概念。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把它视作一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出现的一种影响深广、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文化思潮,其影响波及文学、建筑、哲学、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是对这一时期西方出现的一批文学流派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存在主义文学、垮掉派诗歌、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和元小说等文学派别。

美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詹明信在谈到后现代主义时,曾把资本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与资本主义文化的三种形态相对应,认为马克思所分析的古典资本主义或市场资本主义对应于现实主义,列宁分析的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对应于现代主义,而当代的“晚期资本主义”则对应的是后现代主义。詹明信所说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又被人们称作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文学即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型社会和消费型社会,同时也是一切都可以被文化包装、复制的社会。在这一社会里,高科技特别是电子信息通讯技术高速发展,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思维及行为方式产生极大影响。现代科技的发明、进步改变了文艺存在和传播的方式,使视觉艺术或多媒体艺术大行其道,并给文学的表现技巧和方式带来新的变化;这种集种种现代声、色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于一体的新的媒体形式,极大满足了人们在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休闲消费的需求,从而使文学艺术越来越趋于平面化、快餐化。以无线通信、光缆通信、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普及,把全球变成一个“地球村”,使人们在空间上的“距离感”消失;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以及互联网这一特殊媒体,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作家、艺术家,艺术的神圣与神秘感不复存在,普通百姓与文学家、艺术家的分野被打破;现代复制传播技术的发展,艺术品被大批地工厂化地复制,涌入人们生活,使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趋于模糊。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也相应带来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自然生态与能源危机等等,使人类的生存陷入新的困境;生活在这一社会中的人们,受外部物质力量的挤压、现代科技的控制,以及各种信息的“轰炸”和包围,失去自由、自主的空间,使人的主体性消失、零散化。福柯认为:人类个体甚至整个人类都被各种力量所分解、所置换、所异化,失去了人的最初意义,因此而发出“人类死了”的痛呼。马尔罗也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是否已经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是否已经死了?’”后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精神文化状态、思想观念的变化,不仅给后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新的表现内涵,同时也为它增添了许多全新的表现方式和手段,从而使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态状貌出现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