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对20世纪中后期西方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生平与创作
萨特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后,随母亲居住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学识渊博,家中藏书很多,萨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与读书写作结下不解之缘。1924 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哲学系,攻读哲学专业。1929年他在全国中学哲学教师资格会考中与波伏娃相识,后来一生相伴。1933 年,萨特去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在那里钻研了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戈尔、现象学派胡塞尔、海德格尔的著作,逐步确立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1934年,萨特学成回国,仍在中学任教,同时开始写作生涯。
30年代,萨特发表哲学论著的同时,还发表了哲学小说《恶心》(1938)、短篇小说《墙》(1939)等作品,初步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学界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服兵役改变了萨特的生活观。1939年,从小就患有眼疾的萨特被迫应征入伍,他感到自己像是一个“社会动物”,被送到了他“并不想去的地方”。次年,恰在他35岁生日那天,萨特在洛林被俘,在集中营关了10个月后因视力不佳获释。战争让萨特确立了介入生活的观念。这段经历,使得萨特的自由观由“绝对自由”转向“相对自由”,从纯粹的个人关注转向对社会的反思。同时战争与战俘的生活经历,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情节素材。战后,萨特开始以自己的方式介入生活。
40年代,萨特发表了大量作品。1945年他创办的《现代》杂志,成为当时存在主义的重要论坛。从50年代开始,萨特的存在主义特别强调“行动”,他曾公开谴责和抗议美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他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支持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1980年4月15日,萨特在巴黎病逝。法国总统德斯坦在发表的讲话中称:“萨特的逝世使我感到人类智慧的一盏明灯熄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