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贝克特是当代法国著名的戏剧家、诗人和小说家,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家之一,《等待戈多》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无可取代的作家,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生平与创作
贝克特1906年4月23日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父亲是一位建筑工程估价员,母亲是法国人,虔信新教。幼时,他入托于德国人开办的幼儿园,上中学时,校长是法国人,这对他语言才能的开发产生了重要影响。1927年,贝克特毕业于都柏林著名的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学学士学位。1928年至1930年,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任英文教师。20年代也是意识流文学在欧洲兴起的时代。这一文学新潮流深深吸引了贝克特,他阅读它,翻译它,研究它。特别是与声名远播的爱尔兰现代派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相识,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早期的诗歌《婊子镜》(1930)就具有现代派的特点,他还发表过《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1929)、《普鲁斯特论》(1931)等文学研究论文。1930年,贝克特回到爱尔兰,在三一学院教授法文,并研究笛卡儿的哲学思想,获硕士学位。两年后,因不喜欢教书而辞去教职,开始漫游欧洲,后因厌恶爱尔兰的神权政治、书籍检查,而于1938年定居法国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于1941年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因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他同法籍妻子逃到沃克吕斯的一个小村庄鲁西荣当农业工人。大战结束后,他曾短时间为爱尔兰红十字会工作,1945年秋天,在一所军队医院里当盟军翻译,同年当天回到巴黎,从此专事文学创作和翻译。
贝克特的创作以其名剧《等待戈多》1952年出版为界,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写小说,第二个阶段主要写戏剧,但就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创作倾向看,前后期并无明显变化。他一生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有《莫菲》(1935年完成,1938年出版)、《瓦特》(1945年完成,1953年出版)、《莫洛依》(1947年完成,1951年出版)、《马龙之死》(1948年完成,1951年出版)、《难以命名者》(1950年完成,1953年出版)和《依然如此》(1961)等。此外,他还有几部短篇小说集传世,其字数比他的戏剧创作多几倍。贝克特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远离现实主义传统的创作路线。在他的小说中,没有多少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场景和画面,更不触及具体的社会问题,他所揭示的是人类生存的困惑、焦虑、孤独,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分离,人对自身的无法把握,人的自主意识丧失之后的无尽悲哀和惨状。他在小说中用一些生活的碎片和幻想来负载他的哲学思想,因此,一切都给人模糊、破碎、不确定之感,既无连贯的情节,更无动人的故事,甚至连人物的职业、来历都不清楚。《莫洛依》是贝克特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它的出版被认为是文学界的一件大事。小说共两章,完全用内心独白写成。第一章写莫洛依寻找故乡的故事,第二章写莫兰寻找自我的故事,然而前后两章的故事并没有连续性,甚至主人公的名字也不同。就人物看,第一章中的莫洛依是个神经机能不健全的梦游者,而第二章中的莫兰则是个受环境所控制的恐惧症患者。整个故事扑朔迷离,令读者难理头绪。主人公寻找故乡,故乡不可寻,孤独寂寞,无法与人沟通,他永远是一个被放逐者,一个四顾茫茫的流浪者。寻找自我,又时时受到环境的追迫,受到敌人包围,他的人格个性无法确立,留下的是无边的苦恼。小说没有客观事物的真实图像,也没有事物发生发展的逻辑秩序,有的只是主人公意识的无序状态的直接展示,是一些心造的幻影和苦闷的象征。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荒诞,正是小说所要揭示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