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姆昌德是印度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现代印度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戈丹》生动地描绘了印度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现实,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
一、 生平与创作
普列姆昌德(1880—1936)原名滕纳伯德·拉耶,出生在印度北方邦贝拿勒斯近郊的拉希姆村。童年时期,普列姆昌德在农村私塾中学习乌尔都语和波斯语。16岁时父亲去世,一家五口的生活重担由他承担,饱尝了生活之苦。“继母的态度,过早的结婚,祭师们的祭礼,农民和职员的苦难生活,这一切,年仅16岁的普列姆昌德都见到了。”[1]此后,他一边当家庭教师、小学教员,一边刻苦自学。1902年他考入师范学院进修两年,获得教师证书。后来还取得了英语、波斯语和历史学的学位。在师范学院进修期间,普列姆昌德开始创作小说,在教学之余从事创作。1908年他调任督学,往返农村和城镇之间,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人民的痛苦了解更深,眼界更加开阔。他的创作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08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热爱祖国》,这部集子由5篇小说组成,基本内容是揭露殖民统治的罪恶,号召人民为祖国独立而奋争。在《世界的无价之宝》中把为祖国独立而战流下的鲜血誉为“世上的无价之宝”。因它“富有感人力量的煽动性言论”被殖民当局查禁,烧毁了尚未卖出的700余册小说。当局的压迫并没有使他停笔,他换了个笔名,此后一直用“普列姆昌德”的笔名发表作品。创作于这一时期的《沙伦塔夫人》也是反帝反殖、号召独立的名篇。创作试验阶段表现出来的反封建思想,在这一时期也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封建势力、封建礼教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以沉痛的笔调,对社会予以批判。
1921年圣雄甘地到北方演讲,宣传不合作运动,在20万人的大会上号召放弃政府公职。普列姆昌德响应号召,毅然辞掉公职,放弃固定收入,专事创作,出版了《仁爱道院》《舞台》《妮摩拉》《贪污》《圣洁的土地》和《戈丹》等著名长篇和大量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