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意味着跨国贸易以及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增加,随之带来国与国之间的紧密联系。据德国中央合作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特凡·比尔迈建立的全球化指数,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化指数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从1997年起出现快速上升;随后经济危机爆发,互联网泡沫破灭,全球化指数大跌;从2003年开始,该指数又快速上涨,直至2007年达到顶峰;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全球化指数再次停顿,增长趋势再未恢复;近两年全球化指数在波动中不断下滑,目前已降至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由于全球化带来的分配不均问题,西方社会对全球化的抑制不断上升,一些西方民众不再相信增加贸易会让他们受益,造成民粹主义和专制运动在各处盛行。全球化势头受挫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国际贸易增速持续放缓
多年来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都快于GDP增长速度,1980—2011年,全球GDP的年均增长率为2.9%,同期全球贸易增长率为7.3%,是前者的2.5倍;这期间曾7次出现贸易增速低于GDP增速的情况。然而,除20世纪80年代初的连续3年低迷之外,其余各次的持续时间均仅限于当年,且其后均伴有明显的贸易回弹。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从2011年开始,国际贸易增长率已经持续4年下滑,2012—2014年国际贸易增长幅度平均只有2.4%,低于同期全球GDP的增长水平。2016年4月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贸易量急剧收缩,出现了降幅达13.6%的负增长。报告认为,贸易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中间品和资本品交易减少所致。WTO估计2016年全球贸易增速2.8%,为全球贸易增速低于3%的连续第五年,也让当前这个时期成为近30年来最长的贸易持续疲弱期。IMF认为,“世界贸易量的增长速度无论用实际水平衡量,还是相对于GDP增长率而言,在最近几年都显著放慢。因此,贸易在全球GDP中所占比重的增长速度已经放慢,所观察到的进口收入弹性的增长减缓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较为显著,超过发达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