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是指国家、政党等组织机构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确定的行为准则。政策必须具备四项条件,即主体、对象、内容和作用。
政策的主体,是指政策的所属,回答是谁制定的政策,它不仅包括国家、政党,而且包括所有国际国内可以制定政策的组织,如国家政策、政党政策、国际组织政策等。
政策的对象,是指政策的适用范围,回答政策针对何事何物,如农业政策、外交政策、对外开放政策等。
政策的内容,是指政策解决什么问题,如路线、方针、原则、谋略、措施、对策等。
政策的作用,是指政策的效力,如政策的指导性、规范性等。
读一读
居住证制度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并作为申请登记居住地常住户口的重要依据”。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有序推进人口市民化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
流动人口申领居住证后,能够享有相当一部分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而非只有接受管理的义务。如福建省在除厦门外的地区推行全省城乡居民持居住证在居住地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在上海市,只要满足居住证持有达到7年、积分达到一定标准等条件,就有资格申请获得上海户籍。居住证制度有助于在城镇化过渡期尽可能保障进城农民的权益,一方面享受了城市提供的服务和福利;另一方面保留了农村户口,土地依然作为生存保障。
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原则如下。
(一)制定政策的科学依据
首先,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以客观形势为依据。我国制定内外政策的客观事实依据,就是中国的国情,即中国的经济状况、政治状况、阶级关系、人口状况、自然资源状况、科技文教状况、社会性质状况,以及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等。制定政策,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可以避免主观主义错误,确立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