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正在用物质去填充精神需求,后果严重。
● 精神需求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我们常常并不意识它的存在。
● 认识我们隐藏在潜意识里的心理需求,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记得方方刚满两个月的一天,突然发出爆炸般的哭声。我伸手摸摸他的尿布,干的。想到他刚才吃完满满一大瓶子牛奶,我便把他竖直了拍,以为他是要打嗝。不对,他还是拼命地哭喊。我着急了,赶紧打开小被子,检查他哪里有伤?没有。只见他更加起劲地四肢踢腾着尖叫。我赶快拿起听诊器,听听他的心、肺、肠,都很正常呀。可儿子还是哭喊不停。我只好将他包好,抱着、拍着,在屋里来回走动,没用。我简直要抱着他跑起来了,方方还是大声地哭叫。
经过大约20多分钟的挣扎,我实在筋疲力尽了,索性将大哭大喊的儿子放在**,伸手抓过半导体收音机,打开来,放在他的头旁边,愤怒地冲着他喊:“叫你哭!叫你哭!!”此时,半导体收音机里传出了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欢快而和谐的旋律。哈,你猜怎么着,小方方骤然停止了哭喊,带着满脸的泪水,咧嘴笑了。
在美国学习神经生理与行为科学的时候,我又想起这件事,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两个月的方方当然不懂得欣赏莫扎特。他当时的哭喊,很可能是因为中枢神经某个部位,出现了暂时性的无规则冲动发放。当强烈而和谐的音乐突然出现,打断了这个电生理现象,使得小婴儿方方转怒为喜了。
试想,如果我不是一个医生,思维不是很有逻辑性,做母亲的人,看到刚刚吃完奶的儿子那样哭喊,第一个反应是“没吃够”,会把奶瓶再一次塞进他嘴里,孩子也会停止哭喊。因为那个年龄的小儿,最强的冲动肯定是:吃。由于孩子并没有其他病痛和问题,吃奶引起的冲动,也能停止他脑子里的无规则神经冲动的发放。但是,原本是精神因素—音乐,可以解决的问题,让牛奶—这个物化主题给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