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在长野县松本市举办的持续24天的松本纪念音乐节,按照小泽征尔总监的中国情结而将其主打曲目的第一次海外巡演从9月1日开始移到北京和上海。8月21日在松本指挥了第一场巴托克《蓝胡子公爵的城堡》之后,孱弱的小泽得了轻微肺炎,从那一天开始京沪乐迷就担心小泽能否如约前来,笔者就是其中极为密切的关注者之一。
当小泽在东京住院不能来华而通过视频表达其由衷歉意的时候,有一些买票的听众开始选择退票的方式,国家大剧院售票人员在每一次重新售票或被电话询问的时候都会不厌其烦提醒说小泽征尔不来了,而上海大剧院则推出了以一换二的补偿行动,小泽一发动全身,看得出国人对于热爱中国的友善外宾的特殊喜爱。但国人不求甚解的随波逐流与趋之若鹜的从众效应在9月1日北京的首场音乐会期间充分彰显,上半场的曲目并非本届斋藤纪念音乐节上演的巴托克《神奇的满大人》芭蕾舞剧版,而是专门为此次中国巡演准备的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乐手们在松本为此已经进行了数次排练),因为小泽未来,技艺娴熟修养有加的五十余位弦乐乐手由首席引领奏出了高水准的音色,然而中场休息时有一些人以退场的方式表达他们因为不能领略小泽征尔指挥艺术的“遗憾”心情,这些人已经在开演之前听到了由醇厚的男中音解释小泽身体欠佳不能前来的多次广播,他们坚毅而执着地节省出下半场一个小时的时间,我分析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理由,一是只听纯弦乐的音乐会;二是自认为是小泽征尔的铁粉,只要是小泽的音乐会肯定随叫随到有始有终;三是认定没有小泽的《蓝胡子公爵的城堡》命将不保;四是感觉日本人一定不会把歌剧搞好。
上下半场的曲目安排稍有脱节,缺少曲风承前启后的连贯性。但在一个晚上既听了音乐会又赏了歌剧的上下两个半场,在北京并不多见(如果是松本的上半场芭蕾下半场歌剧的曲目安排也比较奇特),音乐会和歌剧构成了一个晚上的两种模式,上半场弦乐在台上,下半场乐队在池里,上半场催人入睡不能睡,下半场引人深思再三思。当《蓝胡子公爵的城堡》的大幕徐徐合上,听众的掌声并不像里欧·努奇在北京连续三年的《弄臣》那样爆棚,说明巴托克这部歌剧在日本艺术家们的演绎之下已经将场内人们的气力、精力和注意力转入到一种自我思索和相互切磋的氛围之中,这应该是这样一部可遇而不可求的歌剧演出在北京所能达到的最佳的心理效果。在阴森场景之下的第一扇门打开之后,剧情和演唱就开始不断引发人们对此后那些门里的内容和指向的种种猜测,它们不是悲剧中的凄楚与悲悯,而是在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之外的某些神秘主义的气氛中由诸多沉郁累积而成的意犹未尽,巴托克只用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就充分展示了他作为20世纪现代作曲家的音乐理念。如果说上半场的柴科夫斯基是一抑二扬,那么下半场的巴托克就是三顿四挫,外加演唱、舞美、灯光、音色和指挥带来的五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