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D上领略布鲁克纳交响曲的时候我很少自问,而在2009年2月14日,当理念自感升华或者净化的时刻,海丁克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在北京现场的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却在一个质感的夜晚让我迷醉,到底是弦乐给了我们宗教的思考,还是管乐给了我们音色的力量?
在本是友人又个性迥异的布鲁克纳和马勒两个作曲家的两部交响曲里,海丁克的选择建基于一个明确的对位基础,他的目的与导向都十分明确,试图用布鲁克纳的“乡土情怀”与马勒的“国际主义”的差异来殊途同归地验证叔本华“现实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唯有音乐是这个意志的完整副本,音乐是通向现实之终极本性的唯一通道”的论述。于是,一位擅长马勒的老人2月13日还要求我们躁动不安,2月14日却情不自禁地建议我们接受纯真的情怀。虽然两种表述都是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但是作为知性的生活与努力,在使用同一件乐器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的时候,我敬佩海丁克和芝加哥交响乐团的超高水准,虽然他们“那些高亢婉转的旋律引领着全曲无拘无束地前进”(叔本华语),但这些前进所具有的悲戚的主观和单纯的客观都是孤清与隽永,关键是海丁克能在一个有机的转折里把布鲁克纳的旋律变成虔诚,变成挽歌一般的“上帝之音”。
在总时长65分钟的四个乐章里,海丁克的弦乐和管乐让我充分领略了一个顶级乐团的综合实力。比起2月13日聆听马勒《第六交响曲》时偏于一隅的片面感知,芝加哥的铜管就像我很少看到的瓦格纳号一样,是兴奋,也是亢进的。我在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之中以窦性心律不齐的状态听完最后一个乐章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伟大的乐队,他们的小提琴组可以极具穿透力,而他们的铜管团队更能够细分出袅袅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