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10月1日,44岁的布鲁克纳在好友相劝之下正式出任维也纳音乐学院教授,到去世为止,布鲁克纳在维也纳居住了28年,在维也纳创作了从第二到第九的八首交响曲。
1891年,布鲁克纳从音乐学院退休之后获颁维也纳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他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此时已经断断续续谱写了四年,因为不断修改以前的作品,他的创作并非一气呵成,而导致时断时续的另一个主因是腿部与腰部病痛的折磨。1895年7月,布鲁克纳迁居到贝维迪尔宫(以珍藏并展出克里姆特《吻》的原作而闻名遐迩),主宫旁边的管理员住宅,他的病痛并没有好转,直到1896年又开始恢复《第九交响曲》的作曲,据说1896年10月11日在临终之前,布鲁克纳还在完善着第三乐章。
看过克里姆特《吻》的原作回到酒店之后,我又一次折返到贝维迪尔宫找寻布鲁克纳的临终小屋,在不清楚门牌号码的情况下我用蹩脚至极的汉式英语到处询问路人,但得不到一个准确的指引,就在准备放弃的时候,突然对面平房的墙上折射出一道耀眼的光芒,仔细一看是一个涂有金粉字体的铭牌,当时我心里一怔,寻觅了一个多小时,此时此刻莫非就是布鲁克纳终生笃信的上帝的感召,需要我就此止步?
如同第三乐章结尾部分瓦格纳号吹奏出**之后的一抹静谧的霞光,第三乐章的旋律在我的惊愕之中悄然回响,我在艳阳之下伫立了很久,直到颈部被晒到发热,我知道,我夙愿的音型终于完成了。
与尚未开放的布鲁克纳临终小屋不同,位于施坦因巴赫的阿特湖畔有一间孤独的作曲小屋随时欢迎乐迷的到访。
马勒弟子瓦尔特第一次见到马勒是在1894年6月29日的德国魏玛,那是马勒《第一交响曲》在1889年布达佩斯首演和1893年汉堡演出均告失败、马勒重新改编之后在“全德意志音乐节”上的第一次演出,当时名字还是布鲁诺·施莱辛格(Bruno Schlesinger)的瓦尔特只有18岁,他坐在魏玛国家剧院的座位上目睹了毁誉参半的演出过程,他渴望了解身为指挥家的作曲家丰富的内心世界,自此之后,瓦尔特走上了一条崇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