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描写马勒的著述都侧重他的劳作、他的鉴照、他的迥异、他的悲喜;他的呼风唤雨、他的灵魂之痛、他的沉思冥想、他的承前启后;他犹太的原罪、他生活的巅峰、他指挥的显赫、他旋律的预知……这些已经归纳了的和此处已经省略了的内容都合并构成了马勒五十一载起伏的人生。维也纳是马勒打拼十年的地方,大部分书籍的描述都给人留下了一个错觉,马勒是一个工作狂,白天和夜晚他永远都和歌剧院与指挥棒在一起,但他是一个居有定所的人,他既要满足听众的听觉,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指挥家兼作曲家日常起居的基点在哪里呢?
感谢马勒研究者林衡哲所著《西方音乐巨人——马勒》一书,成为本文可资引用的主要参考,而目前相应的中文著述或文章都鲜有如此丰富的细节。
维也纳主城区有一个与舒伯特音乐节举办地的地名完全一样的施瓦尔岑贝格(Schwarzenberg)广场,从这个广场沿着有轨电车铁轨步行不到五分钟,就可以看见一栋五层楼的建筑,它由维也纳分离派的建筑学家奥托·瓦格纳设计并于1890年建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称为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风格的作品。建筑的大门在侧面的奥恩伯格(Auenbruggre)街,门上的门牌提示这里是奥恩伯格2号,一家旅行社的牌子贴在侧面的门柱,而我在艳阳之下找到这里的目的是要近距离地看到那块黑色的石牌,我相信凡是马勒爱好者看到上面德文的“古斯塔夫·马勒1898—1909年拥有此宅”的字样之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因为它浓缩了很多逸事,这些逸事虽然不是主部主题而只是起居录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它们很独特,很别致,是一个指挥家婚后的故事,也是一个作曲家最本真的转身。
在迁居到买下的这栋住宅的4楼之前,1897年2月1日,马勒正式皈依天主教,这是他继布拉格、布达佩斯和汉堡歌剧院之后为了入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的一个重大行动。改信天主教之后他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合同,1898年马勒与照顾他生活的妹妹尤斯汀娜搬到了这里,当时的马勒很快乐,他每天都在固定时间到住宅附近的贝维迪尔宫的花园散步,从住宅走到花园最多只要十分钟,与后来马勒和阿尔玛经常围绕环城大道的长度相比,这个距离微不足道,而我们可以从始终未能与马勒发展成为恋爱关系的小提琴家娜塔莉·鲍尔·莱西娜的记载里看出马勒的快乐:“他高高举起脚来,然后重重跺地,就好像马儿踱步的姿势。然后他会突然快速冲出,速度忽快忽慢,有时会拽住同伴的手或衣角,像野猪一般用脚掌使劲扒着地上的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