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雪泥鸿爪:乐坛众生相

马梅的地道战

字体:16+-

“西单女孩”上了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央歌剧院的女高音马梅觉得社会不公,挺身而出:“一个在西单地铁通道里唱歌的女孩怎么就上春晚了。正规的艺术学校学生学了四五年上不去春晚,一些老艺术家一辈子也上不去,但一个在西单地铁的女孩,只因为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名人上了春晚,是一种走捷径的做法。如果这样大家都去西单唱歌好了,别去学校学习了。”

初听马梅,是在上海。2005年7月,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院的开幕演出是上海歌剧院与美国弗吉尼亚歌剧院联手打造的《托斯卡》。虽然我与A组托斯卡演唱者法比亚娜·布莱沃(Fabiana Bravo)神侃了两个多小时,在歌剧中领略了她粗放型的歌喉,但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B组中演唱托斯卡的马梅。马梅似乎是天生的托斯卡,戏中戏的女高音。在已经很少亮相的林友声的指挥下,马梅与迟立明(那时还叫迟黎明)的二重唱首首婉转动人。男女主人公彼此稍显单薄的歌声,在高音区脆弱的颤音和失真,无不彰显着人声的魅力。特别是马梅,她的舞台形象和音乐感染力已然超越了A组演员,并且在第二幕那首脍炙人口的咏叹调中展现出寇楚巴斯在《茶花女》中才有的楚楚可怜。虽然其后我在国家大剧院和世界各地听过几版《托斯卡》,但马梅的演唱还是深深烙印在心里,至今无可超越。

自2005年8月,我转战北京工作至今,期间也有几次聆听马梅演唱。马梅的柳儿倾城倾国,但她的缪塞塔让人不敢恭维,但并不是马梅的问题,而是导演或者艺术总监的武断所致。选角问题其实是国际歌剧界的一大痛楚。将歌唱演员置于并不适合的角色中,往往起到的是事倍功半的作用。在国家大剧院798版《艺术家的生涯》中,无论形体还是性格或者声音都更适合女二号人物的花腔女高音幺红,由于知名度的关系,成为最适合抒情女高音的女一号。而在各方面都与咪咪吻合的抒情女高音马梅,却甘为缪塞塔,扮演起了她所不擅长的浪**女。这一基于名声而不是歌声所做的选角,是国内选角错位比较突出和最近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