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世纪的90年代,我初次读到诗人菲野翻译的那本《跨世纪抒情》时万分震惊的心情,那是我第一次读到俄国诗人曼德尔斯塔姆、吉皮乌斯或者库兹明的诗歌,第一次听说“白银时代”这个词。在那个动**的年代里,多多、北岛等朦胧诗人离开了祖国,海子等也早就在一个叫山海关的地方卧轨,是这本薄薄的俄罗斯之书让我重新发现了诗歌,或者说真正懂得了诗歌。其后是很长一段时间的诗歌荒原期,在国内根本读不到比如北岛等人的诗歌新作品,那个时代几乎荒芜了一代人的心灵,所以我开始偶尔听古典音乐,找到了一盘好像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盒带交响曲。这还真是“跨世纪抒情”啊,我在荒原般的思想的边界或者首都读着这本小小的俄罗斯之书,以致后来我读到全本吉皮乌斯诗歌选时,我忍不住问的是,这是吉皮乌斯吗?怎么感觉和我读到的吉皮乌斯不太一样啊,实在是菲野那本小书给我烙下了过于深刻的灵魂的烙印了。就是这样,我日后成了一个用菲野的尺度(那其实是我们那个时代流亡的被放逐的精神的尺度)来不断质疑我日后读到的曼德尔斯塔姆等诗歌的人。这是一个闲话,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精神荒原最黯淡或者最烛照的一个时期的诗歌闲话。
于是那本菲野版本的《跨世纪抒情》成为我秘密的罗盘和舵,一直到现在。当时我的朋友李克在写第一本关于中国地下摇滚乐的书,他也是菲野的朋友,他知道我喜欢菲野的翻译,特地送了一本菲野在前几年油印的诗集给我,我因此读到了菲野写的诗歌,多么熟悉的语调啊,那不正是那本俄罗斯白银时代诗选里曼氏的语调,也正是吉皮乌斯的语调,甚至是勃洛克和阿赫玛托娃的语调吗?我一下子就认出了她们。诗神就是应该用这样的语调来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