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
■导读
汉斯·蒂斯·雷曼(Hans-Thies Lehmann)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戏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海纳·穆勒、布莱希特、罗伯特·威尔逊和古希腊戏剧,著作颇丰。其中《后戏剧剧场》为他带来世界性的声誉。该书在1999年出版后的数年间,已经被译为英、法、葡、西、意、日等十几种语言,并数次再版。可惜至今尚无中文全译本。选文摘译自该书的序言部分。
在“后”字头理论标签颇为盛行的今天,雷曼效仿群伦的做法,一方面,有借助热潮、吸引眼球之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试图在深刻理解当代戏剧发展的基础上,为困顿低沉的戏剧局面提供一种前瞻性的理论观察,引导戏剧在21世纪的发展。在后一点上,作者显然是想与差不多半个世纪前斯丛狄的《现代戏剧理论》形成对话和张力,同时也以书名中“戏剧”与“剧场”之间悖论性的组合,显露出理论的端倪。因此,在这里概述斯丛狄的著作是有必要的。
斯丛狄把现代戏剧的危机作为理论探讨的对象,至于戏剧概念,他认定为“指一种文学史的现象,即产生于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尤其是17世纪的法国,并且在德国古典文学时期得到继续发展的戏剧”[113]。这样的戏剧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人际世界,其语言媒介是对白,“对白作为戏剧中的人际交谈大权独揽,它反映了如下事实:戏剧只是由对人际互动关系的再现构成,它只关心在这个氛围里闪现的东西”。[114]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斯丛狄展开了对现代戏剧的论述,包括戏剧的危机、挽救的尝试和尝试性的解答三部分,先后探讨了从易卜生到米勒、从自然主义到蒙太奇的多种戏剧实践和理论。
与斯丛狄把对白看做戏剧的核心相类似,雷曼把剧作文本认定为戏剧的核心。二者重心虽不一致,然而都认为,戏剧主要是剧作家的文学创作,戏剧表演则是从属性的、次要的活动。重心的略微差异带来的则是理论取向的判然有别。斯丛狄的论述是顺着核心观念,透视现代戏剧的理论与创作;雷曼则先树立一个标靶,然后以“后戏剧剧场”之名起而反对之,树立自己的理论界标。很显然,在这样的说法中“戏剧”(drama)和“剧场”(theater)是可以相互分离、单独对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