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取代了人力,物质财富迅速增加,人类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以市场为杠杆的商业和消费成为主导性的因素,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也概莫能外。传统的艺术形式依然存在,但已被注入了新的气息,甚至改头换面出现。当代的影像技术、媒体交互技术、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改变了传统艺术的传播方式。当代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仍可视为具有审美性和形象性的鉴赏对象,但与此同时又作为特定的经济产业类型而存在,其所具有的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渗透功能又引发了各国艺术之间复杂的交流和博弈关系。可以说,艺术在当代处在一个多元、竞争、交融、剧变的格局之中。
1.当代艺术经济与审美
艺术作为商品流通的现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那时已经有专业性的作坊产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艺术品的交换价值愈发凸显,直至今日,商业对艺术的渗透更是无孔不入。艺术品一旦普遍地作为一种可供交换的商品被创作,它的原始生产方式就会改变,它的生态也势必发生转化,其精神内涵也随之产生微妙的变化。艺术品作为商品被生产,必然在生产过程中为使用者的需求所约束,因此变成了既带有强烈个性的精神产品,又受到市场供需关系调节的消费对象。本章这里提供三个观察当代艺术经济与审美的视角。
第一,艺术作为当代社会生产形式之一,在保持着独具的审美性外,其本身又带有浓厚的商品属性,深受经济因素的浸染。马克思在论述古希腊艺术的时候,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在他看来,古希腊的艺术是一种全民性的史诗般的艺术,这种艺术创作方式和艺术存在形态随着上古时代的消亡而湮灭。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注:指艺术创作)一旦作为艺术生产(注:指生产有交换价值的艺术商品)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19]马克思的话的逻辑结论就是,古希腊之后,人类进入了“艺术生产”的时代,古希腊全民性的史诗艺术就不可能再出现。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在原始社会,艺术是整体民族的创造,在史诗和神话中表现尤为突出,部族总是精心挑选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演唱创世史诗和部族神话传说,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存在方式,中国古代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和抟土造人、夸父逐日等神话,以及夏部族的鲧胸坼而生大禹、商部族的简狄吞玄鸟的坠卵而生契、周部族的姜嫄踩巨人脚印而生后稷等部族诞生传说,这些都不是个人所能创作出来的,而是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在世代口耳相传中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而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艺术的创作主要依赖于作坊和工匠,劳动分工更为明确,艺术的交换价值日益显著,于是进入了马克思所说的受供需关系调节的艺术生产时代。再进入到工业化社会以来,艺术生产跨入了德国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艺术通过印刷术和电子媒介广泛传播,艺术品的商品性得到极大的强化,它甚至成为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