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学原理(第2版)

二、兴会的过程

字体:16+-

兴会过程依赖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面主要谈其中的几种:受众素养、语境引导、审美期待、审美感受、审美评价、兴味品评。

1.受众素养

鉴赏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是一种特殊的能力,需要专门的培养和学习。《庄子·齐物论》中有“对牛弹琴”这么一个寓言。其中讲到一个叫公明仪的人对着一头牛操“清角之曲”,而牛依然伏食如故。在这里,“清角之曲”是审美对象,是高雅之曲。而牛却对它无动于衷。这虽是一则寓言,但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当客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主体却不具备相应的审美素养时,客体的审美价值就是不可能实现的。艺术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具备相应素养的审美主体的积极的审美鉴赏,才能获得充分体现。鉴赏者如果不具备以上思维能力而对审美客体无动于衷,最终便构不成艺术鉴赏活动。

由于每一个审美主体所处的时代、阶级、民族、环境等的不同和文化素养的不同,因而对同一作品的审美态度也可能不尽相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修养有高低,生活经历有深浅,性格爱好也人各有异。因此主观条件的不同,构成了艺术鉴赏中的个人差异,也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所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6]

顾长卫的影片《立春》讲述了一个小县城中几位艺术追求者的悲剧。一个歌剧演员、一个芭蕾舞演员和一个画画的艺术青年,因为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而生活于一种困顿之中。影片中很有意味的一个镜头是在一个街头的表演活动中,观看的群众在芭蕾舞演员的表演过程中纷纷离开,最后只剩下这个舞蹈者在孤独而无奈地舞着。当欣赏者的素养不能与艺术作品相匹配时,整个审美活动是根本进行不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