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郎绍君、水天中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下卷),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意]里奥奈罗·文杜里:《西方艺术批评史》,迟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8.[法]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9.[法]波德莱尔:《1846年的沙龙》(即《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郭宏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英]王尔德:《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萧易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 参见[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 比如,“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特里·伊格尔顿就认为,批评和审美活动都和特定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可参见他的《批评和意识形态》、《瓦尔特·本雅明或革命批评》、《审美意识形态》等著作。
[3] 鲁迅:《文艺与革命》,见《鲁迅全集》,第4卷,8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 鲁迅:《批评家的批评家》,见《鲁迅全集》,第5卷,44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 参见罗念生、水建馥编:《古希腊语汉语词典》,48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 (战国)荀子:《荀子·非相篇第五》,见《诸子集成》,第2卷,53页,上海,上海书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