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起,我因工作需要,将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重心逐渐地移向了艺术学科,尽管文艺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仍在继续。当然过去二十多年间做美学及文艺美学时,也已有文学与艺术通贯的意向,但毕竟那时缺乏更充足的实践机缘。正是在以艺术学为重心的这几年里,我有机会分别承担了艺术类本科生“艺术概论”和硕士生“艺术理论”课程。从原来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概论”、“美学”和“文艺学专题”等课程而转向艺术学科专业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对我来说是一场新挑战,因为,音乐、舞蹈、美术、电影、电视艺术、戏剧、书法等“艺术”门类,虽然与“文学”门类同为“艺术”,其相通处自不待言,但之间毕竟有诸多不同,依赖属于“艺术学”的新学养,从而需作必要的调整、变通直至实际教学中的实践。正是在经历了这几年艺术学教学和研究中的初步摸索与积累后,面对艺术学理论课程教学的急需,我感到应该着手编写一部艺术学原理著作和教材了,虽自知在艺术学理论领域本来是该浸润更长时间的。这一想法有幸得到一群年轻的志同道合朋友的赞同和支持。这正是本书编撰的由来。
面对这些年来同类书籍和教材层出不穷的局面(这是好事),我希望我们的这本讨论艺术学原理的书,不仅能吸纳学界方家的成果,而且还能有出自自己独特探索的创新意念及个人心得,以此新意加入到当前艺术学理论领域的众家争鸣中。也就是说,要写就须有新意,否则不如不写。我考虑的新意在于,面向当前我国新的艺术活动和艺术学科发展实际,基于我这些年来的特定理论探索和教学积累,在此基础上作出必要的新探索。所以,我在做总体构思和设计时,就把自己这些年来陆续标举的新传统范畴“感兴”及“兴辞”用上了,并且尽力突出当代立场、体制化思路和中西交融视点等特色。对我提出的这些新思路和创新目标,加盟本书的年轻同道们都尽力根据他们自己教研工作中的独特积累、理解和探索去实现,有的章节甚至属开拓之举,这些都令我心怀感动和感激。大家根据我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分别撰稿和修改,中间还提出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最后由我审稿、统稿。我一旦发现问题,又返回去请他们修改,有的还不厌其烦地改两遍、三遍。尽管如此,艺术学原理领域毕竟牵涉广泛,涵盖各艺术门类及跨学科知识,难关重重,稍不留神就会遭遇陷阱。我作为主编艺术学原理著作方面的新手,自身学力和经验都很有限,审稿和统稿过程难免留下缺憾。本书如有所得,应归功于他们;而如有所失,无论总体思路及设计的不足,还是审稿和统稿不严,则都应由我承担。郭必恒副教授提出了编写本书的动议。在书稿的体例及版面调整方面,张新赞博士给予了协助。值此机会,我要郑重地向他们致谢。本书具体分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