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我找到了布鲁克纳,单声道《第九交响曲》录制于1955年,《第八交响曲》更早,1949年录制完毕两张唱片颜色分别为浅绿和棕黄,封面印制更为简约,奶白色,中间条状为DG公司标志性黄颜色,黄中带绿,平易近人,印有文字:汉堡爱乐乐团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底下一排文字更小:指挥家尤金·约胡姆。《第九交响曲》长达59分02秒,《第八交响曲》更长,82分39秒这样的长度甚于他的冤家马勒。比起马勒,布鲁克纳低调得多了,在1996年到2001年的《爱乐》杂志上有关马勒的文章铺天盖地,有颂歌式的,也有学院派式的,布鲁克纳则很少。切利比达克反对录音,强调音乐的现场性与不可反复,与布鲁克纳的音乐关系不大,倒是他的唱片封面设计独到:层层叠叠的沙漠,在无望的沙之覆盖下突然耸立出岩石一样的东西或一株植物,这个沙漠必然是人类的沙漠,宇宙的沙漠,—这是切利比达克的艺术?抑或是布鲁克纳在他身上造成的幻影?唱片在我书架上放置了多年,是我唯一收藏的布鲁克纳的一套CD唱片,夹在众多唱片里头,像水里的水滴。我也曾将它拿出播放过,但因为录音年代久远,技术上达不到立体声效果,每每因我耐心不够而放弃。比起马勒、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包括我最近迷上的瓦格纳和肖斯塔科维奇,布鲁克纳确实没有一下子攫取你心的东西,他的音乐像他本人,不好看。有人将布鲁克纳和瓦格纳的照片放在同篇文章里,布鲁克纳像个老实的乡下人,瓦格纳像位满腹经纶的教授,布鲁克纳对教授充满敬仰、爱戴之心,“第三”献给瓦格纳,“第七”里又有一乐章献给刚逝去的瓦格纳。布鲁克纳不像马勒,几个狠命的定音鼓(马勒“第六”)或者一把铜管乐(马勒“第五”)就能把你拖下水,布鲁克纳要慢慢来,前面22分钟的抒情诗来得极为克制,常常以神秘的“云状音群”开始,用多把提琴演奏出颤音,马勒制造“响亮”,布鲁克纳用声响烘托出安静,看似喃喃自语的调门实则在骗你入怀,他的谐谑曲(“布九”第二乐章)会突然凝固你的血液,小提琴出来细如游丝,简短而温馨,在大器件的夹击下稳定自若,小提琴的轻瓦解了它们(乐队齐奏)的重。布鲁克纳的母亲生过许多个子女,可惜命都不长,年幼的布鲁克纳即看到身边弟妹们一个个离去,所以他皈依上帝,在交响乐中雕塑上帝和天国的模样,让他早夭的弟妹们在天国里得到安慰。如果说瓦格纳用歌剧布置的天国是人类最后的审判场所,那么布鲁克纳的天国一定是小孩最期待的地方,有光,有糖果,笑声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