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乐会见:聆听古典

湿了——我爱切利比达克之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字体:16+-

切利比达克来了,带来了他的慕尼黑爱乐乐团,演绎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我只听了《第八交响曲》第二乐章慢速的小柔板,带出来很有味的俏皮和友善的贝多芬,一概无视贝多芬的气宇轩昂,他近乎折磨人的延长了的音、他那精到细致的分句和飘忽不定的吸气,使得卡拉扬的贝多芬全集在我心中的地位再遭瓦解1954年在富特文格勒逝世之后,柏林人选择有纯正日耳曼血统的卡拉扬入主柏林爱乐,搁置了罗马尼亚人切利比达克。我们不得不绕了很多的弯,尤其绕过卡拉扬这座大山才看清音乐的真面目,在柴科夫斯基上是如此,在贝多芬上也是如此。1999年切利比达克来到中国,他的笑容可掬的头像印在中国的《爱乐》上,《爱乐》每期介绍一位封面人物,创刊号第一期专题为卡拉扬,在霍洛维茨、卡萨尔斯、梅纽因、托斯卡尼尼、布莱兹、古尔德、肖斯塔科维奇等24位大师之后,我们等来了切利比达克。一张1955年的照片中,切利比达克毛发卷曲手举指挥棒身体向后倒去,整个人成为音乐的化身,这个姿势让人想起了杜达梅尔,在重拾时间的碎片中他们惊人的一致。到1979年,切利比达克褪去了火暴的情感,满脸沧桑流露出对音乐的淡然,唯有他的根根似银刺般的白发与乐队絮语着,是年起他任慕尼黑爱乐乐团音乐总监,从此“慕爱”与切利比达克结为永恒的伉俪。没有一位指挥家像切利比达克那样与作曲家布鲁克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自2008年听切利比达克,开始篇自然是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切利比达克把布鲁克纳演绎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或者说切利比达克在布鲁克纳那里安放了自己的灵魂。所有切利比达克指挥布鲁克纳交响曲唱片的封套上只印了荒原作背景,在贝多芬第七、第八上指挥家本人头像出现了,对我来说50年代的切利比达克年轻气盛,那时他血气方刚。与年轻时候的相貌比,我更爱他现在冷落冰霜之下暗含的火山。哪怕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作为葬礼主题曲的第二乐章,切利比达克放慢脚步,吹低单簧管,吹低大管,拽下小提琴的叹息声一遍又一遍,敲在搪瓷缸上发出嗡嗡的回音。大雨之夜,一切都湿了,湿了,南方与北方的两个人物,湿了;雨中的溪流,湿了;火钳上的柴火,湿了;门窗上的小扣,湿了;打上硬蜡的地板、多情的马勒、遥远的贝多芬,湿了,低垂的黄铜管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