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乐会见:聆听古典

午后的一声鸟叫——我爱切利比达克之贝多芬《田园》

字体:16+-

午后我走在九牛山北面的山道上,阳光出奇的好,几条瀑布挂在峭壁上,溪流响成一片,转过一个弯,对面山坡上迎来一片盛开的杜鹃花,半个月前这里衰草荒芜,连续几天春雨浇灌,一俟天放晴,草们疯长,荒坡转绿,更为绝妙的是,山涧中时不时传来鸟鸣,婉转于蓝天下,令人心情舒畅。两百年前(1807—1809),贝多芬散步至维也纳郊外的一个乡村,他为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所吸引写下了第六交响曲《田园》,这是继紧张、激动人心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之后又一首标题交响曲。贝多芬当时完全失聪,而他内心获得了比现实更加宽阔的“溪流”—他对回忆的描写多于所见景色,如果说以前的作曲家只围绕标题如“溪边景色”作诗意描写,那么此时贝多芬已转向内心,在《田园》里,他的真正的深沉、多样化的冲突和声音的澄澈凝练,达到了比诸多交响曲更丰富、更完美的境界。

演绎贝多芬《田园》的名指挥家不胜枚举,如富特文格勒、卡拉扬、卡尔·伯姆、魏恩加特纳等,现在不妨来听听切利比达克指挥的《田园》,你只需挨上它(唱片的起始句),就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慢拍的切利比达克。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乡村味十足,卡拉扬柏林爱乐版用时9分04秒,切利比达克用了11分48秒,多出2分40秒,使我们领略了一番初次来到乡村的喜悦心情。真正的较量在第二乐章,卡拉扬版用时11分22秒,切利比达克用了16分14秒,足足长了近5分钟,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切利比达克无限地拉长演奏时间,把一段原先作曲家标注为“极活泼的行板”演绎为“慢速”行板,音乐形象凸显出来,来自于大自然的声音被描摹得纤毫必现。先是一段潺潺流水,接着由大管牵头,中提琴、大提琴加入,后由长笛模拟出鸟儿鸣叫,一个温暖而赋予想象力的短句,我们仿佛听到了时间里头的声音,乐章发展部分出现了著名的三重奏:夜莺(长笛)、鹌鹑(双簧管)、杜鹃(单簧管),生机勃勃,诗意盎然,在溪边平静地闪烁。只有当切利比达克放慢了脚步,当听曲人满怀深情,才能感受到美妙的一刻。听到这里,我不禁回忆起山谷里的鸟鸣声,那也是发生在午后,发生在春天里,一个是大自然的声音,一个是艺术家描摹的声音,两者交织着,艺术比自然更为持久。贝多芬的《田园》能让人回忆起山谷鸟鸣反之则不行,山谷鸟鸣是真实的、自然的,《田园》杜鹃比它更具独一无二的能力。《田园》里双簧管模拟的鹌鹑声有超自然力,而自然的鸟鸣已被城市喧嚣所淹没,所以我们只能在交响乐中谛听鹌鹑。这无疑是交响乐对自然的一次“无创造性复制”,却是胜利的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