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乐会见:聆听古典

雨后·白石——我爱切利比达克之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字体:16+-

白石,过去是现在也是,一枚永坠于深渊上方的岩石。我喜欢白石,除了两个汉字所带来的干净和坚硬感觉外,它一直以一枚高耸入云的白色岩石的姿势站立在我童年期间。在雨后看白石尤为珍弥,从白石水库上去龙山湖,进入西漈风景区,有古石路、八折瀑、悬关,从悬关上下来有石步碇、废弃的石屋、龙街,若单单扯出这几处风景,白石远比不上北面的雁**山,尽管中雁(白石)与北雁好比同胞姊妹,但是人间看北雁的兴趣远远大于中雁,白石倒落得个清静、寂寞。

其实切利比达克与雨后、与白石一点儿关系也没有,我喜欢将两样毫不相关的事物扯在一起,不仅扯在了一起,还要写文章,我写文章只为自己,这如同音乐一样,没有人强求你听这或听那,一切听从你内心。我喜欢跑题,从这一枝桠衍生开来另一枝桠,原先的主题反倒成了跑题,而跑题渐渐入境,成为最终的主题。那一日购来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后,我从另一网站上淘来了两盒切利比达克指挥的唱片: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第九交响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第五交响曲。两盒CD出品于200年,封面印刷的底色由1999年黑色调变成了深蓝,切利比达克指挥的“普一”颇有古典味道,连女儿都问,是莫扎特吗?这不,“普一”的标题为古典的(Classical),普罗科菲耶夫在作曲的时候追寻海顿时期的古典风味,海顿交响曲的风格正是他写作的方向。切利比达克指挥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俏皮活泼的莫扎特就回来了,他指挥海顿《第九十二号(牛津)交响曲》时,整个古典意味的牛津时代便回来了。我又从谷歌上下载了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拉威尔《波莱罗》,捷杰耶夫在我心里树立起来的“柴五”经典版本难以撼动,倒是“图画”出奇的好,切利比达克的慢再一次奏响。《图画展览会》原作是一首钢琴组曲,拉威尔把它改编为管弦乐曲,正是拉威尔这位讲究交响配器的大师使它在交响乐中焕然一新,因为它有线条可雕塑,在音乐会上大受交响乐团和乐迷的追捧。从作品的深度意义上看,《图画展览会》或不如贝多芬交响曲,但它依然打动我,由此看来喜欢一首音乐不需要理由,它的动人的理由就摆在前面,声音逼近了元世界:在前三次漫步(proms)中,单簧管演奏尤显珍贵,它的悠闲和散漫符合一次次毫无目的的闲逛,从“侏儒笨拙地走路”到“小鸡出壳”,从“小孩争吵”到“鸡脚上的茅屋”,再到浑然一体的“基辅大门”宏伟升起,一幅幅立体油画(全曲共十幅)油然而生,切利比达克慢速笔触正吻合了油画的诞生过程,各个乐器演绎恰当,从一般的描摹到现代意义的象征,你甚至从一骷髅里(第十二节)听闻出死神暗淡的红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