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乐会见:聆听古典

K.626——我爱切利比达克之莫扎特《安魂曲》

字体:16+-

在未听莫扎特音乐之前,早知他的天才之作《安魂曲》。安魂曲(Requiem),也称安魂弥撒,超度亡灵之歌。许多音乐家写过,莫扎特、勃拉姆斯、福莱、威尔第创作的《安魂曲》,被称为“四大安魂曲”。在文学诗歌里,阿赫玛托娃有一部著名的长诗《安魂曲》写给她被关押20多年的儿子,她写到死神一节,“你终归要来,何必不是现在?/我虽然很难,但我在等待。/我熄了灯,打开门,请你来,/你既神秘,又平常,/来吧,用你乐意出现的面目”。面对死神的来临,阿赫玛托娃很坦然。多年前我曾听过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宏大的教堂式合唱风格不对我口味,勉强听完,不能理解全曲,觉得自己未到聆听《安魂曲》的年纪。切利比达克指挥的莫扎特《安魂曲》唤起了我聆听的信心。我在听的时候,想起了两个情景,一个情景是大年初一上午,女儿年前饲养的一只小兔子“默默”突然死了,它死在了除夕夜(可能是被鞭炮声吓死),女儿伤心不已,上楼翻出莫扎特《安魂曲》播放(女儿年幼时候陪我看过电影《阿玛迪斯》,对里面的音乐记忆尤深),坐在地板上流泪,一边祈祷小兔子上天安息。此情此景,我也不禁潸然泪下。第二个场景是电影《阿玛迪斯》里莫扎特病倒在床榻上,黑衣人萨里埃利约他写出《安魂曲》,莫扎特天才的构思在死神光顾前再次喷薄,相反萨里埃利才情捉襟见肘,记谱速度跟不上莫扎特的口述。《安魂曲》在他下葬时再次响起,安葬人将莫扎特的遗体抛入土坑里,再添一把石灰了事,升腾起来的白烟如同消散了的音乐。两个画面在播放《安魂曲》时于脑中闪现。

莫扎特的天鹅之歌《安魂曲》,D小调,作品编号K.626,共八个部分。莫扎特于1791年10月8日开始动笔在寄给妻子的信件里关于《安魂曲》只留下只言片语“今早我写得起劲”,两个月后撒手人寰,留下一部未完成之作,由学生苏斯迈尔(Sussmayr)在他死后续完。作品以莫扎特最喜欢的老单簧管和巴松管开篇,弦乐低沉哀怨依然是切利比达克习惯的慢速,行进了约1分15秒,器乐缓缓上升,形成教堂拱顶式的完美,出来男低音合唱,女高音渐次进入,高渺如天际,这段叫《进堂咏》,与佛教寺庙里的法号经有点像,是缓慢的、低速的。莫扎特反复强调了节拍、速度(tempo)。在切利比达克指挥的《安魂曲》里这是个重要的指示,切利比达克说,节拍与速度无关(tempo has nothing to do with speed)。tempo源于拉丁文tempus,指时间。切利比达克抓住了指挥的本质:时间。1988年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艺术节上切利比达克接受采访时说:“我的天,如果富特文格勒今天还在,亲眼目睹如此慢速的演出,我会多高兴!”切利比达克继承了富特文格勒的慢速衣钵,从时间深处谛听音乐。第二部分《慈悲经》,Kyrie eleis on,男低音、女高音几乎同时唱出k—y—r—i—e,从阻碍音k,突破r,滑入高音天界i-e,怜悯之心油然而生。第三部分《继抒咏》是全曲最激**的一部,男声合唱与女声合唱交替进行,交织着矛盾和张力,六个小节表现不一:末日来临的《末日经》,等待审判的人心情复杂,有害怕、恐惧与怅惘。稍后来到温暖大号的《神奇号声》,一个男低音免去了所有人的罪责,《赫赫君王》则制造了一位威严的君主,《求你垂怜》的怜悯气氛笼罩其上,到了审判日之时的《受判之徒》,连作曲家本人也无可奈何,电影《阿玛迪斯》里莫扎特的妻子预感到不妙而乘坐马车从舞会上向萨尔茨堡疾驰时,播放的正是这一段。飞驰的马车可是灰色马,骑着死神[1]?《爱怜颂》中小提琴如天籁之音,轻如游丝。莫扎特的音乐表现欢乐主题,但骨子里却有股阴暗忧郁的情绪,切利比达克的莫扎特《安魂曲》不是一部表现死亡恐惧的音乐,莫扎特的优美、明朗、动人无处不在,慕尼黑合唱团游刃有余的表现无愧于一支伟大的交响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