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乐会见:聆听古典

BBC之夜

字体:16+-

2006年10月27日,星期五。汽车从松江进入市区,我给L发了条短信,可能要晚一两个小时才能到。L发回说她已经在火车站北广场了。L是我的大学同学,在上海一所大学教书,她拿出一个白色的信封交到我手里,说,音乐会的票。

我们进入地铁站。一列刚到达的地铁里出来几百人几百个人同时朝一个出口,不是走,而是奔,他们手里提着、肩上扛着沉重的行李,但这一点儿也不妨碍他们奔的速度。几个警察维持秩序,时时提醒着人们站在黄线以外的地方。我看了看地面上写的警告文字,一列白色列车呼啸而至,在线内缓缓停住,分毫不差。车厢里人不多,温度比外面冷得多,光线充足,不锈钢扶手上某美发屋的广告牌子随地铁摇晃着。地铁每到一站,乘务员便出来用中英文报站名,声音用机器合成,听上去柔美很多,这使得地下的时间好过多了。再比如,他们将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水仙》制作成车体灯箱,白色底案,蓝色字体,不能不让人思考它的延时美学。L说,在英国地铁里也有中国古诗。如果上海地铁里有人在读华兹华斯,在英国也有人在读唐朝诗歌,—镜子的行为,也是尘土、时间和睡梦的布局。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的座位是山丘形。八十八音栓管风琴,这些银白色管风琴今晚无人演奏。演出席上依次摆好了席位,一架钢琴在靠后点的位置上,橘红色的指挥台约半米高,两个礼仪人员分别站在舞台两边,警惕地看着观众席,广播一遍又一遍地宣读观众入场须知。女的用中文说一遍,之后男的用英文说。过道上的电子提示牌不间断地滚动着一行文字:未经许可,不得摄影、摄像和录音,严禁使用闪光灯。我坐在C区,离音乐会开始还有半个小时,我是这个区里最先到的观众。我顺手拿了一张放在座位上的宣传小册子,除了封面上印有BBC交响乐团(BBC Symphony Orchestra)名字外,里面的内容与晚上演出无关。一个穿黑衣的少妇到来,坐我隔壁位置上,一股香水味散布到空气中,这使得本来空空****的座位席有了填充的物质。黑衣少妇坐定后,先打量了一番周围,然后拿起小册子—好像若有所思地,翻开阅读。一男子到来,西装革履,脸庞线条明显,脸颊外围留有细密胡须酷似日本人。黑衣女子往里面坐,“日本人”坐在她左手边,两人好像熟悉,交谈起来。基瑞·贝洛拉维克(Jir Bělohlávek),从舞台左侧出来,白色燕尾服,黑色裤子以与乐团中的男性演奏者着装一致,女性演奏者著黑色晚礼服,有几位年纪稍大的穿露肩席地长裙,男性演奏者有礼貌地起身让路。基瑞·贝洛拉维克有一头曲卷银发,中间一块稀少,中欧人的脸型,从侧面看有点东方人的相貌特征,抬头纹很深,眼部凹陷,非常迷人。大部分时间看不到指挥家的正面,只在两曲中间,他从小提琴演奏者座位间穿过,向观众们致谢的时候,才看得清他的面孔。当晚演出曲目有斯美塔纳《伏尔塔瓦河》、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王健)、雅纳切克《狡猾的狐狸》、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这是我在音乐会现场第一次听到的四种曲目的组合,一首交响诗、一首协奏曲、一首芭蕾舞剧、一部歌剧,作曲家的国家也很有趣:捷克、英国苏联。指挥贝洛拉维克的祖国捷克是主角,选的雅纳切克《狡猾的狐狸》曲目有点冷僻,但因为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的影响力使它在知识分子中间大为走红,小提琴描摹出小狐狸的狡猾和可爱;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一开场,王健的大提琴气势非凡,人们头脑里浮现出有名的杜普蕾,王健内敛稳健的风格很快使人信服了他的实力;斯特拉文斯基向来以激进的交响风格著称,我有一盒安塞美指挥瑞士罗曼德乐团版本的CD唱片。台上的BBC交响乐团很快征服了我的耳朵,彼得鲁什卡的悲剧意识已被管弦乐团描摹得淋漓尽致;《伏尔塔瓦河》开篇长笛清冷、优雅,一条寓意明晰的河流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宽宽地流淌。不同风格音乐很快检验出了BBC交响乐团的实力,弦乐绵密扎实,铜管气势凌厉(这两道关很多知名的交响乐团仅过其一),王健的大提琴独奏巴赫作品更是博得听众的欢呼。BBC交响乐团在上海的那一晚竖立起了一面交响乐团的旗帜,由捷克人基瑞·贝洛拉维克掌舵,英国老牌乐团扬帆远航,它航行到了大海的边缘、孤独的不列颠之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