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乐会见:聆听古典

纽约,纽约

字体:16+-

从上海回来11天后他再一次接触了它。之前他曾暗暗发过誓言,再不许自己碰触它,与其说一段音乐、一个乐章,倒不如说是内心某个空阔的场合、可以安放心灵的地方,没有人去打搅的。

大剧院位于广场西南方向,与它并排的是上海市人民政府、规划展览中心。你如果从一号线隧道出来,看不到它,你至少要走完城市规划中心、市人民政府,才能到达它,特别要走完人民政府前面高达二米以上的冬青树,才能看见大剧院向上翘起的屋顶,证明是为音乐存在的建筑。大剧院他来过几次,十年前它刚落成还没有进行演出他就来到过广场,他不喜欢广场中央的博物馆,安放历史遗体的地方无论如何也引不起他的兴趣。有一年大剧院里上演安德鲁·韦伯的音乐剧《猫》,不巧“非典”肆虐,他在票务中心逗留了几分钟便离开了,现在剧院地下室还在卖《猫》剧纪念品,绘有《猫》标志性图案的陶瓷杯似乎透过五年之久的时光隧道来到他面前。这次在上海他只买了两本书,奈保尔长篇小说《魔种》、君特·格拉斯回忆录《剥洋葱》,音乐会演出前一个小时,他在福州路一家面馆里读了两章节《剥洋葱》。因为还没有到吃饭时间,面馆里人很少,开了暖气,灯光很亮,“无论是现如今,还是在前些年,用第三人称把自己伪装起来,这始终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开头,格拉斯写出之前参加纳粹军队干的事情,“在斗室狭窄的空间里,我的童年结束了”。格老头占据他的生活起码十年了。

还有什么比它更长?更精确点说,从结束的地方开始算,是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今晚上演洛林·马泽尔指挥纽约爱乐乐团(New York Philharmonic)版《悲怆》。在自以为会区分单簧管和双簧管奏出来的不同音、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式之后,他上路了,坐在一座大剧场里,与众多陌生人一起,成为陌生的一个、人群中的人。一年多前第一次听交响乐时他打量偌大的一个剧场,为自己找准方向,舞台上摆着乐器和乐谱,音乐家们还没有到,观众席上只坐了零星几个人,全景式音乐,至今他能回忆起音乐家们在台上试音及第一个音符在剧场里飘动的情景,其实是些没有旋律的音,他却听来浑身震颤。他到剧场比较早,纽约爱乐的音乐家们已经入席,调试手中的乐器,他们没有坐满剧院的舞台,只有一个小乐团的规模,直到演出《悲怆》了,音乐家们才充实了整座剧场,直到他们把第三乐章进行曲吹奏出来,那整齐划一的拍子、不间断向上的军号合奏式音调,倔强有力。马泽尔抓住了老柴交响乐里一个“悲”字,满耳进行曲,却让我们咀嚼了一股悲凉的味道,貌似昂扬向上的前进步伐里布满了荆棘,要克服它,还是屈服?作曲家没给个答案,指挥家也没给个答案,聆乐者沉迷于它深深的黑暗里,内心充满了自责、无休止的挣扎,这还不!柴科夫斯基用诙谐性的进行曲将我们引领到了最终的绝望前面,死亡向他发出了永恒的叹息与邀请,每个人都会有与死神共饮的那一天,伟大的音乐家用音乐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感动于柴科夫斯基的《非怆》,洛林·马泽尔与纽约爱乐一道为聆乐者作了一次永生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