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是我在音乐会现场听过作品最多的作曲家。我听过了《第三交响曲》外的其他三部作品,但他完全不在我的计划中。你喜欢勃拉姆斯吗?谁还在喜欢勃拉姆斯?除了马勒、布鲁克纳,我还爱别的作曲家吗?有段时间我重新听贝多芬几个不太出名的交响曲,发现了贝多芬的迷人之处,喜欢上了他。我无法说出我喜欢勃拉姆斯。勃拉姆斯的迷人处在哪里?我喜欢过勃拉姆斯吗?这位爱恋了朋友的妻子克拉拉·舒曼几十年的汉堡人,在爱人下葬不到一年后追随她的香魂而去。十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孤寂》,那时候我了解勃拉姆斯的忧愁与孤寂吗?勃拉姆斯就像一件遗弃的旧物。当我再次拾起他的时候,外面已是盛夏之夜,天安门广场上人群流动,从一个出口到另一个出口。记得我初见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还是为这个建筑所打动,它的暗红色的外表,方方正正的城墙轮廓,黑暗宁寂。黑夜降下另一种秩序,却被音乐所打破。
国家大剧院早在我到达北京的第一晚就出现在北海方向,它的底朝天锅盖模样的建筑风格与四周建筑不甚协调,等我看遍了纪念碑、纪念堂、大会堂等古怪建筑后鸟蛋样的大剧院渐渐被我接受了—广场上唯一有水的建筑,水给它带来了流动与温柔的品质,这是广场上其他建筑所无法比拟的。
音乐厅采用了流行的观众席包围舞台的方式,正前方为目前国内最大的94音栓管风琴,白色的演奏琴台位于音栓下面,此刻它是安静的。瑞士巴塞尔交响乐团(Sinfonie Orchester Basel,以下简称SOB)演奏家们出场,指挥马里奥·文扎格(Mario Venzago)是1948年生人,身材纤长,戴眼镜,斯斯文文,实际上指挥风格与其相貌大相径庭,夸张、华丽、现场表演性强。
第一首是瑞士现代作曲家卡尔·兹威克作品《和谐之夏》,节目单上注明为世界首演,兹威克写过与舒伯特著名的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同名的歌剧,作曲家偏好庞大编制,从弦乐到管乐到打击乐,从一个圆点出发,发展到整个面,将乐团各部位很好地检验了一遍,小提琴组非常出色,大提琴组弱了点。SOB此次在中国上海演出打头的曲目为阿瑟·奥涅格的《重型机车太平洋231》,能将现代作品演绎好,可见乐团实力不俗。第二首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演奏者为中国的黄蒙拉,2002年第49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牌得主。当晚我的座位在池座九排正中央,大剧院音乐厅声音通、透、阔,黄蒙拉的小提琴才是我听到最真实的小提琴。柴小协演奏完毕后,黄蒙拉独奏了一首小提琴曲,小提琴的炫技表演令人叹服。音乐会重头戏是下半场勃拉姆斯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从构思到完成作品,“勃一”令作曲家迟疑了整20年,他前面有贝多芬,周围是戏剧家瓦格纳、交响乐家布鲁克纳、色彩家柏辽兹,勃拉姆斯选定了古典派贝多芬的道路,在“勃一”第四乐章里不惜引用《欢乐颂》的曲调,这种做法并不多见。贝多芬从一种情感发展到另一种情感,勃拉姆斯紧跟自己,甘愿做一条向后流淌的河。勃拉姆斯的艺术是早熟了的艺术,在他33岁时创作了合唱作品的最高峰《德意志安魂曲》,留给世人的四部交响曲好比熟透了的四枚果子,均衡、味甘、多汁,绝没有马勒的抒情性和戏剧性,从他与舒曼妻子克制的情感关系里已能看出—一切草率华丽的旋律、空洞无力的辞藻都被他从乐章中剔除。有意不用谐谑曲,用到的一律改为中速,倒是给交响曲增添了安详的魅力。到了第四乐章最末时刻,勃拉姆斯一扫前面温吞水般斯斯文文的模样,铜管乐器主宰了全乐队,C大调用最大的气力结束了所有的屈辱、情欲、不幸与抗争。